前不久,我收到了一部装帧美观、大气厚重、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洋洋50万字的鸿篇巨制——《驿城区水屯镇志》。见书心喜,如获至宝,感慨万千。
古人云,志者,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一方之全史也。修志是功在当代、德昭后世的文化工程,这部历时30年打造而成的志书成果来之不易,可喜可贺。
人文气息浓厚 彰显时代特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纵观《驿城区水屯镇志》这部志书,篇目符合事以类聚、类为一志的要求,指导思想正确,谋篇布局合理,结构设置严谨,体例规范有序,层次归类分明,内容全面丰富,资料丰富翔实,文字优美精炼、地方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彰显时代特征。这部志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水屯镇近百年来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作了全方位记述、权威性解读和完整性展现,是一部资政、存史、教化的精品佳志;是一部经济与人文并重,文脉与史脉并存的优秀典籍;是一部体现时代特点、地域特色,高质量的、堪存堪鉴的良志佳作;也是中原史志编纂出版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地方志书有“一方全史”和“地方百科全书”之美誉,其最大的优势体现在所记载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上,为其他典籍难以企及。通览《驿城区水屯镇》志书中运用的资源,既有宏观的概括,又有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数字。既有概况性的资料,又有典型事例和具体数字,增强了记述的深度和广度。从宏观上看,内容齐全,编排有序,归属得当;从微观上看,一般记载内容都细分到“目”或“子目”,记述十分详尽,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小觑。以“党政群团”为例,在第一节中党政机构人员更迭中,详细记述了从1950年至1985期间,水屯区、中心乡、人民公社、乡人民政府所有党政正、副职人员的姓名、任职时间。在所属小乡级村级机构人员中,详细记述了水屯所属各行政村的乡长、财粮、农协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任职时间。在1950年8月成立水屯人民公社后,详细记述了所有生产大队不同阶段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大队长、会计主任、民兵营长、团支书、妇联主任、治安主任的姓名和任职情况。从1983年12月水屯人民公社改为水屯乡人民政府后,详细记述了从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的任职情况,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这也是每个时期乡村干部任职的见证。
《驿城区水屯镇志》中的大事记共有269条,从1912年记起,止于2020年。大事记所记述的都是特别重大的事件、重要变革的事件、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为后人称颂或引以为戒的事件等,所选之事,观点正确、客观准确,能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本来面目;所记述的事件简明扼要。由于大事记详细,就像红线穿珠,使志书熠熠生辉。同时,编者更是巧妙地把握了点与面的关系,紧扣志书内容,有效地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
文史并存,留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志书如何在突出文化与历史、地方文明和时代特色的同时,彰显人文特色,传承地方文明,这就需要地方志工作者要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
突出文史,彰显乡愁,是《驿城区水屯镇》志书的一大特点。乡愁是游子内心深处一种对家乡、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经历过的事情以及熟悉的事物的记忆、怀念、同感和向往,是内心深处那份最亲切、最柔软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随着时光的流失而愈加强烈并倍感珍贵,进而变成一种精神的寄托与支撑。
《驿城区水屯镇志》在人文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情民俗”篇章中,系统地载录了水屯境内各类民俗文化,节日民俗、生活民俗、人生礼俗,凸显了传统的地域特色,洋溢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民歌、民谣、谚语、歇后语展现了厚重的传统文化;方言例说和使唤牲口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魅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倍感亲切,回味无穷;一个个民间传说,比如董永故里——董会村、遇仙桥、打狗桥、娘娘坟等更是彰显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精髓。这些作品,虽然历史跨度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但读过之后,无不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对家乡的亲切感,更促使儿时的味道永远留在舌尖上、味觉中、心坎里,从而留住乡愁、记住乡愁、守望乡愁。
水屯农村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性的生活方式中传承至今。这些民俗活动同样是一代代水屯农村居民的丝丝乡愁、精神依托和文化记忆,也是他们生存的根和精神归属。可以说,《驿城区水屯镇志》是全体水屯人的精神家园、精神寄托、精神归属、精神力量、精神财富。
体例规范 文字精当
《驿城区水屯镇志》按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样的顺序谋篇布局,脉络比较清晰。在体例上,以志为主,采取述、记、传、图、表并用,科学、规范、严谨。资料丰富翔实,广征博采,取舍得体,详略得当;文字优美,文风朴实,可读性强。内容比较恰当,语言比较顺畅。说明编辑人员的用心之细,特别是在记述中,大部分采用严谨辨歧的史料佐证,让具体事实说话,不用空泛字词,不用模糊语言,没有空话、套化、抽象化、概念化。在目录之前编辑有时任水屯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序言,紧接着有凡例,在目录中有概述、大事记,在十三个章节中总览全志,后有编撰始末、编外辑要。在主体部分,章节设置合理,层次清晰,全面反映了水屯镇的政治、经济、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人物等。志书在行文上简洁流畅,言简意赅,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较久远的事物作追溯式、概括式记述,离下限较近的事物作重点记述,可以说在“详”与“略”的处理上合情合理。
志书编排讲究,图文并茂。除文前彩色和黑白照片,文中还有大量照片、图、表,收集整理很不容易,编排难度更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全镇每个行政村都配上一幅地图,让人未入其境,读图阅文便略知一二。表格的编排,文字靠左对齐,数字靠右对齐,既不失规范,又美观时尚。
《驿城区水屯镇志》的概述高屋建瓴,览物于胸,通篇内容有深度,从而为整个志书增添了耀目的亮点,散发出夺人心魄、憾人性灵的味道。全书有总述,每篇有篇下序,每章有章下序,钩玄提要。概述全书,提纲挈领;概述篇章,既娓娓道来,又富有文采,同时亦方便读者,起到向导和引领的作用。在全志各篇各章中,都有一些拨动读者心弦的细节。这些细节,像珍珠、像玛瑙,像美玉,小巧玲珑,瑰丽动人。
突出地方,特色鲜明。地方志姓“地”,一部志书是否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方特色,不仅是对编纂方志的一项基本要求,更是衡量其志书质量的一条重要标准。《驿城区水屯镇志》用大量篇幅记述了水屯1986年之前的农牧林渔业、金融、工商、税务、商业、粮所、供销社、电力、邮电、工业、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尤其详细记述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及发展变化,彰显了改革开放在志书中的历史地位。文中采用首尾贯串、专章特载、图表兼备、附录强化等手段,较好地展示了水屯镇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志书注重在反映时代文化方面下功夫,着力在突出地域特色方面作文章。例如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全省文明村镇等殊荣,附录“托举哥”的事迹,在“编外辑要”中增加了截至2020年之前的行政区划、全镇面积、人口、党团组织以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等内容。
红色记忆 昭示育人
所谓方志的育人功能,是指方志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所发挥的功能,换言之,就是志书要对读者进行正能量的教育。地方志书在记述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中,用当地鲜活、感人的人、事、物教育当地人民,能够激发人们的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驿城区水屯镇志》着力于昭示育人并形成独具的特色。为了传承水屯丰富的红色历史,志书在党组织建设中,专门记述了孔庄村的孔繁益受马尚德(即杨靖宇)、张家铎等驻马店早期共产党人的影响,于1927年在孔庄成立了水屯第一个党小组,随之扩建为党支部,次年发展党员28人,建立了3个党支部。之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水屯成立了红枪会,参加了确山暴动和刘店秋收起义,组织水屯抗粮抗款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水屯的党组织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争取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孔繁益、周邦采、孔繁信、孔祥强、王富贵、王狗夺等革命烈士,这些红色人物和革命历史在志书中将永远传承。
为了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志书将水屯的40名革命烈士以表格形式予以展现,让读者了解每位烈士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参加革命时间、入党入团时间、牺牲地、牺牲时间、牺牲前的职务及所在单位等,从而昭示后人,勿忘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
这部志书通过“以物连人、以人连事”的记述,客观真实地反映了1986年以前水屯的光辉历史和显达人物。志书在人物篇章中收录了14位古代人物、8位著名革命烈士、8位现代名人、17位县处干部、29位正科级干部、14位模范人物。志书以人为本,详记人物,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而且增强了阅读兴趣。
当然,再好的志书也难免有不足之处,也就是我们评论志书常说的一句“金无足赤”。比如有的资料挖掘不够深,研究不够细;有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泛泛而写;有的展现昔日生活旧照片较少;有的照片缺少拍摄时间等。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修志的终极目标就是探寻资政之道、存史之道、育人之道。这就需要深入发掘当地历史上人们创造的文明和智慧。要探寻地方人文、历史发展之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及发展规律,从而让历史服务于现实,启示地方未来的发展之道。《驿城区水屯镇志》的出版发行,必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必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必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必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王太广系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淮学院特聘专家)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