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内乡县交通运输局与县文化广播旅游局坚持把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交通强县战略、乡村振兴、旅游名县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路、景、旅、运、产”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交通引领、旅游主导、产业融合、文化带动”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和产业链,推进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奋力打造交·旅融合“内乡样板”。
持续完善路网布局,全域旅游驶入“快车道”。聚焦县域文旅发展“一核三带五区”总体布局,按照“一廊(宝天曼生态长廊)两山(二龙山、云露山)多环”的旅游公路规划思路,坚持以景定线、以线串景,连点成线、串珠成链,着力构建“主线串联、支线循环、连接线覆盖”的旅游交通公路网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硬支撑”。围绕“进出快起来、节点畅起来、县域环起来”发展方向,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大力实施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三网融合工程”,加快形成“30分钟交通圈、60分钟旅游圈”。过境内乡的嵩内高速、方西高速、淮内高速均已列入全省高速公路建设“13445”工程,嵩内高速已基本明确途径宝天曼、桃花源景区的选址路线提前开展勘察设计工作,途径宝天曼生态长廊的省道S243提级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省道S330县界至清凉庙段已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4216.08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82.9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县域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条件;下好交旅融合发展“先手棋”。立足内乡旅游“五朵金花”4A级景区资源布局,坚持“交通围着旅游转,公路环绕景区建”的融合理念,着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围绕服务宝天曼生态长廊旅游,先后投资建设了东线七宝路、西线夏万路、中线报靳路等三条旅游快速通道,打造了“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百公里魅力旅游长廊;围绕服务云露山旅游开发,加快实施了省道S240提级改造工程,大大提升了道路通行效率;围绕二龙山旅游开发,高标准建设了夏馆至让河旅游通道和二龙山隧道,串联起了二龙山和桃花源景区连珠成线。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道G241、省道S328、S329与沿线旅游支线和联络线之间联系,形成北部山区旅游公路环线,实现A级以上景区等级公路全域覆盖;织密乡村旅游公路“交通网”。按照“修建一条公路,串联一路风景,带动一片产业,造福一方百姓”思路,加大“四好农村路”对乡村旅游、乡村产业的服务供给,推动高质量融合发展。围绕“四个十万亩”景观生态旅游发展,高标准建设了赤眉油桃沟、琴溪湖茶叶、余关核桃山、杨沟橘子山、师岗永青山、乍曲贡菊种植基地、板场香菇种植基地等数十条旅游观光生产道路,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围绕湍河沿线景观开发,高规格建设湍河东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围绕西南部乡村文旅体验集群发展,高标准修建了吴垭石头村道路,被网友惊呼“最美彩虹路”;围绕东北部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规划了夏馆塘峪康养小镇道路,建设了景区乡村旅游环线,全县通过“以路带游”培育旅游重点村达到53个,经营乡村旅游农户600余户,带动就业2万余人。
打造旅游公路品牌,赋能快进慢游“深体验”。巩固拓展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成果,以“山水内乡 美丽农路”品牌创建为抓手,健全公路休闲旅游功能,丰富交旅融合发展内涵,推动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创优公路通行环境。以“美丽农村路”“文明示范路”创建为抓手,坚持做到主干道路标志标识醒目齐全,防护设施齐备安全,路宅路田分离明显,路域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全力打造“畅、安、绿、舒、美”的公路环境。投资1000余万元对报靳公路进行采用大型塑浆喷绘,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红叶石楠、翠竹、女桢、月季、紫薇、桂花等绿化当家品牌,对农村公路益林路段全部绿化到位,实现了“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路域环境整治为抓手,大力开展打击超限超载、私搭乱建、违规占道以及维护路产路权等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公路颜值,筑牢安全防线,擦亮公路亮丽底色;拓展公路服务功能。在七宝公路、油桃沟观光环线、琴溪湖生态环线、吴垭石头村道路等旅游线路设置停车带、观光台等慢游设施,为提升公路服务内涵作出了有益实践。在内乡—赤眉县道、余关—报事滩等道路选择依山傍水的位置,高标准设置公路驿站,建设汉白玉栏杆、观景台、生态走廊、停车场、卫生间、小游园等休憩设施,青山依依,绿水潺潺,不仅为过往司机、行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休闲嬉戏的好去处,更营造出了“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意境;厚植公路文化底蕴。按照“突出公路属性、体现文化氛围、打造景观亮点”的总体思路,聚焦路上文化阵地建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旅游、乡规村约、人文地理、路产路权等核心内容,通过一面面“花窗、门洞”为特色的文化墙、一个个“火炬、灯笼”为造型的公约牌、一幅幅“交通、山水”为背景的宣传版面等文化载体,大力营造路上文化浓厚氛围,让一条条“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观光路”变得“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