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行业模范>正文

袁勤生:中国特色人本管理之父 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2023-03-10 09:56 来源:《祖国》杂志


袁勤生,原江南仪表总厂厂长,现为常熟市名城实业有限公司总裁,中国著名乡镇企业家,他站在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的高度,将企业作为实验园地,辛勤耕耘,锐意创新,破冰改革,总结出一整套“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独特经验。这套先进理念和独特经验,不仅在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不断被融入新语境,以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贡献着绵绵不绝的中国智慧。

  ——题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伟大精神历久弥新。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袁勤生就在苏南乡镇企业里创新性地推行以“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为核心的全新管理方式,不仅拯救濒临倒闭的企业于困局,而且以多年企业党政一把手岗位的管理实践为依托,总结出“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袁勤生管理思想”,为摸索中前行的中国企业快速走上现代化管理道路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坐标点,“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理念得以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将继续在企业管理改革、经济体制变革及国家治理等层面发挥其深远而绵长的影响力,凝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民族复兴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找准“棋眼” 运筹帷幄勇破局
“改革是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水平,看你是不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调度,而不是把矛头对准工人,让工人朝不保夕充满危机感。所以,我就是要打破大锅饭,保留铁饭碗。”
  ——袁勤生语
  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风潮在中华大地涌动,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常熟,也成为改革开放的热土,以乡镇为主体的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
  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乡镇企业来说也不例外。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触礁就在所难免。20世纪70年代后期,常熟王庄镇北市梢,一家已经办了十多年的水泥制品厂就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濒临“沉没”的险境。为挽救企业于败局,王庄公社党委决定调整工厂领导班子,但新任厂长人选一直悬而未决,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厂管理混乱、人心涣散,厂内偷窃、赌博、酗酒闹事等乱象时有发生,是个人尽皆知的“烫手山芋”,没有人愿意接手。
  就在公社领导正发愁时,一个人却主动请缨,愿意接手水泥制品厂这个“烂摊子”——此人正是袁勤生。出生于1942年的袁勤生是土生土长的常熟王庄人,当时而立之年的他,是王庄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在国营工厂参与车间管理和厂共青团组织主持工作的经历,回乡后又兼任王庄公社农民业余教育辅导员,参与农村扫盲和农民文化教育工作,后来还在乡镇企业当过工人、会计,有着丰富的阅历与经验。
  而袁勤生之所以放着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的“铁饭碗”不端,偏要去水泥制品厂端“泥饭碗”,就是想要以水泥制品厂为实验园地,通过亲身实践,蹚出一条真正契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经营管理之路。
  其实,在进驻水泥制品厂之前,袁勤生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摸底。他发现,这家厂子之所以乱象丛生一蹶不振,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人”:干部大搞特权失去民心,员工消极怠工内讧不断,企业才每况愈下。针对这一情况,上任后的袁勤生直击病灶,大刀阔斧推进改革,将最为人所诟病的领导干部及其亲属享受特权的行为彻底铲除,让广大职工在心理上得到了平衡,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袁勤生还在厂内推行了一个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管理决策:绝不开除任何一名后进职工。之前已经被党委批准开除的六名后进职工,也全部留下。至于为何推行这样的决策,袁勤生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企业,应该有双重任务,一是生产合格的优质的产品,二是培育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生产合格和优质产品,绝对控制劣质品投放市场,这是起码的职业道德;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和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绝不向社会推出消极后进人员,则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企业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的明显标志。基于这一考虑,袁勤生决定从自己上任开始,绝不再开除后进职工,而是通过教育、团结,让后进职工蜕变为合格甚至优秀职工,从而真正彰显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此外,针对企业正气得不到弘扬的情况,袁勤生制定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厂纪十条》,让那些把企业弄得乌烟瘴气的歪风邪气立时无所遁形。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行《厂纪十条》时,袁勤生特意强调两点:其一,厂规厂纪面前人人平等,所有领导干部同普通工人一样,违章必究,犯规定处;其二,此前有违规违纪的既往不咎,请大家不要背上思想包袱——既再次强调了铲除特权,又给犯过错的人创造了改正错误、干好工作的希望,袁勤生的这一举措,无疑为工人们注入又一剂强心针。
  四改一渗透 搞活企业增效益
  “推行企业改革是极其艰巨复杂的社会变革,涉及各个领域,触动方方面面,必然会产生许多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改革中,既强调要决心大,措施硬,对看准了的问题抓住不放,敢于动真碰硬,真抓实干;又强调要心肠热,工作细,把和风细雨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的全过程。”
  ——袁勤生语
  各种管理举措频频出台,在袁勤生的运筹帷幄下,造成水泥制品厂日渐式微的“人”的问题被逐一化解,水泥制品厂的存亡之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接下来,以对市场的精准把控为依托,水泥制品厂将重心从水泥生产逐渐转向仪器仪表的开发生产,厂名也变更为江南仪表总厂。在江南仪表总厂,袁勤生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而是开创了系统全面的“四改一渗透”的新鲜经验,大刀阔斧地将自己的企业管理变革之路进一步推向纵深。
  所谓“四改一渗透”,即:改革经济分配制度,打破原来的八级工资制和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了一固定、二考分、三奖励的“打破大锅饭,保留铁饭碗”的新型分配制度,使劳动报酬和劳动成果密切挂钩;改革招工用工制度,打破原来按名额报上级审批的分配招工,实行了按需求公开招工,个人特长和爱好分配工种,进行入职培训,按达标要求学徒工随时定级,使职工素质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培训中得到提高,并与当地中学合作,持续四年在应届初中生中招收一个班级,实行高中学业和工厂培训的半工半读,培养青年技工,被认为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雏形;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废除了单纯的调配和任命制度,实行了自报——考核——选聘制,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改革产销管理制度,破除了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向更广泛的维度拓展;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改革全过程,以确保企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事实证明,袁勤生已经初步摸到了过河的石头——推行于改革前期的“四改一渗透”无疑是一帖猛药,不仅能治愈企业中的各种顽疾,而且能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四改一渗透”的组合拳下,江南仪表总厂在第二年就扭亏为盈,产能稳步增长,至1997年,累计上缴国家税收和乡镇利润1015元,企业全部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跻身全国乡镇企业第一梯队。
  江南仪表总厂的成功迅速引发各方关注。1987年12月初,常熟市委、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写成题为《坚持“四改一渗透”,搞活企业增效益——常熟市深化内部改革》的调查报告,12月14日,中共常熟市委、市政府以“常发(1987)66号”文件,向全市各镇、场转发了这份7000余字的调查报告,并发出通知,竭力推广江南仪表总厂“四改一渗透”的新鲜经验。《通知》中强调,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江南仪表总厂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四改一渗透”的经验,具有普遍推广意义,各企事业单位可因地制宜,学习和推广江南仪表总厂的经验,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使企业逐步建立既有自我激励、又有自我约束的权责相结合的经营机制,不断挖掘潜力,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988年,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在《江苏通讯》上,全文转发了《坚持“四改一渗透” 使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的调查报告,并在“编者按”中特别强调,“四改一渗透”是对“三包一改”的深化和发展,对全省乡镇企业深化内部改革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紧接着,《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经济与管理研究》《现代经济探讨》《现代财经》《管理现代化》《企业活力》等报刊,都对江南仪表总厂“四改一渗透”的经验进行了介绍推广。
  经各个媒体的报导宣传,江南仪表总厂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中国乡镇企业中一颗璀璨的“江南明珠”,数不清的人从省内外涌向常熟最西北处的边远乡镇王庄,通过学习取经,将江南仪表总厂先进的管理理念传递向更广袤的中华大地,为当时亟需变革的中国企业界与经济界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建设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企业能够冲出瓶颈走向辉煌,提出“四改一渗透”的袁勤生功不可没。
 三转变三结合 蹚出“两个文明”建设新路径
“我认为,我们要从治穷同时治愚这一高度来认识发展乡镇企业,应该把发展乡镇企业的根本目的定位,定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水平上,从一切向钱看的狭隘目光中解放出来,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农村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把乡镇企业真正办成繁荣农村经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阵地。”
  ——袁勤生语
  江南仪表总厂逐年稳步攀升的业绩印证了“四改一渗透”的强大能量。从经济层面看,袁勤生显然已经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然而,就在人们为江南仪表总厂的经济建设成就欢呼鼓舞时,袁勤生的目光,早已超越“物质文明”这一初级层面,投向更深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
  在袁勤生看来,这两种主张都有其局限性。袁勤生认为,“治穷同治愚”,才是建设“两个文明”的正确路径。而在谈“治穷同治愚”之前·,必须厘清的问题是,该如何给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定位。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乡镇企业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互不相干的二元经济结构,打破了农村、农民、农业“三位一体”的自然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摆脱贫穷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所以,当时上层指导思想和舆论普遍认为,乡镇企业是繁荣经济、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办企业就是为赚钱。对此,袁勤生持有不同看法。
  在袁勤生看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必须坚定不移的深入推进。至于该如何推进,在搞活生产经营,实现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按照“先后说”中的老办法肯定不行,主张“自然说”里的无为而治显然也行不通,停留在口头上的重视更是没有出路。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
  所谓“三个转变”,是将思想政治工作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依靠组织号召逐步转向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从强制职工全体参加逐步转向吸引人们自觉参与;从占用劳动时间开展逐步转向占领业余阵地进行。“三个结合”,即:把必要的形式和实现目标具体措施结合起来;把让人们自觉践行和各种激励措施推进不自觉践行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和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结合起来。
  在袁勤生 “三个转变”和“三个结合”管理理念的渗透下,江南仪表总厂的职工讲文明、讲礼貌、学文化、学技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联合国企业管理专家、世界银行信息专家乔本女士曾在参观考察江南仪表总厂后留言:"我到过很多工厂,这里和其他企业不一样,不光是为钱,还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施与爱和信任"。诚如乔本女士所言,江南仪表总厂经济稳步增长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度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被常熟市报纸以《江南怒放文明花》为题,连续八期进行宣传报道,为推进常熟市两个文明建设起到了有力的示范作用。据了解,在袁勤生的主导下,自1984年起,这家偏居江南一隅的乡镇企业,曾连续14年获评苏州市、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思政工作优秀企业,并成为江苏5家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之一,受到中宣部和农业部的联合表彰。
  以人为本 袁勤生管理思想引领时代潮流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我们提出‘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理念,就是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袁勤生语
  从“四改一渗透”到两个文明建设,袁勤生在江南仪表总厂推行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吸引了社会多方关注。慕名前来取经的人络绎不绝,邀请袁勤生进行经验分享的邀约更是如雪花般飞向江南仪表总厂。
  为了更好地传播分享自己的管理经验,1990年,袁勤生出版了 《中小企业管理思考百题》,以他在江南仪表总厂的实践为案例,对中小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解答;1991年,袁勤生发表论文《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激励工作法》,总结了“心爱工作激励法”“参与管理激励法”“言者有功激励法”等12种工作中富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将“以人为本”理念提到一个全新高度。在《以人为本一体化激励工作法》中,袁勤生首次明确提出,人才是企业中最宝贵、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因素,主张将企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不断地、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两个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中国企业管理领域来说,这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
  1993年,笔耕不辍的袁勤生又完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书,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出发,对以人为中心的开明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这本书被认为是阐述中小企业“软”性管理较为少见的专著,它的出版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教授周三多在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书撰写的序言中,首次将袁勤生的治厂经验上升为“袁勤生管理思想”——至此,以多年的创新实践为基石,加之不断优化丰富,“袁勤生管理思想”终于走向成熟阶段。
  “袁勒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施的开明管理,是在尊重人、关心人、培育人的前提下,对职工进行软性管理、激励管理,是真正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基本制度的具体实践。据袁勤生介绍,江南仪表总厂改革实践中的一大创举就是重“理”轻“管”,因此有一些奇特规定,如:开除职工是厂长无能的表现,客观原因造成违纪可豁免,鼓励人人假积极,允许职工七进七出,以奖代罚、只奖不罚,开职工大会允许打瞌睡……可以看出,这些开明的制度都是建立在职工当家作主、工人是主人基础上的创新管理方法,是区别于中外一切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正如袁养和发表于《暸望》的文章中所说:“袁勤生经过多年探索,创造出一种开明管理的方法,其核心就是让工人树立主人翁意识"。
  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先生说,“袁勤生从实践中总结摸索出的‘以人为本开明管理’思想,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方法,以及超前创新的科学的企业管理思想,‘以人为本’与以往的管理理念不同之处在于,是以开明的理念来进行企业管理,不仅是从制度,更是从人的精神需求层面出发来进行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值得一提的是,袁勤生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不是从西方引进的,也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在保持和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前提下,通过继承、实践与创新,从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既区别于外企,又不同于国企,也摆脱了乡企和民企的短板。既有理论高度,又能具体操作,不仅通情达理,而且实事求是,充满了管理的高度人性化。它不仅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它既传承了古今中外人本管理的优秀传统,又具有新时代的鲜明特征。
  理论界普遍认为,“袁勒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这种以人为本的开明管理,对当下中国企业管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与借鉴意义,袁勤生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将企业管理从只看到经济指标,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轨道上来。过去在企业管理中,往往只强调物量指标,忽视人的因素。但客观事实是,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人的觉悟和聪明才智,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会适得其反。“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理念,强调企业的各项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任何政策、措施的出台,都要首先考虑人的因素,都要把是否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放在首要地位。
  另一方面,在工作内容上,帮助企业实现了从消极的防范管理到积极的激励管理的转变。企业管理有“管”和“理”两个方面,过去存在着重“管”轻“理”的倾向,管得多,理得少。企业多采取防范性管理,很少在提高职工自觉性上下功夫,管理工作就收效甚微。以人为本一体化激励工作法,重在强调正面激励,淡化消极的防范,引导职工自觉遵章守纪,这种机制使干部有一种责任感,职工对企业有一种信任感,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在工作方法上,以人为本一体化激励工作法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有机地结合进行,增强了企业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贯穿于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过去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地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企业行政领导和政工干部各唱各的调,出现了所谓的“两张皮”,以人为本一体化激励工作法把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融为一体,实现内在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具体工作中,做到抓经济工作不忘思想政治工作,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搞空对空。这样,两者水乳交融,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发展推广中创新 凝聚时代变革最强音
  “大家都说我是‘思想家’,我真的很惭愧,我并不是什么家,也没有多少思想。充其量是一个长期在基层,打滚在生活中的乡镇企业经营实践者,一个在企业管理领域‘摸石头’的探索者。”
 ——袁勤生语
  为了让“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思想惠及更多人,除了笔耕不辍撰写著作,一直以来,袁勤生还坚持授课和演讲。据了解,他在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和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兼职授课17年,在江苏省委组织的苏北十三县市基层干部培训班为数千名基层干部授课,并先后被南京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等八所高校,以及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常熟市委政策研究室聘为特约研究员和兼职教授,被解放军某部队聘为政教顾问。还曾应邀前往江浙沪等各地政府会议和大专院校作了390多场《以人为本的开明管理》专题报告,听者约25万余人。在袁勤生几十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的不懈推动下,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袁勤生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各方认可与肯定。多年来,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在内的多家主流媒体分别报道了“袁勤生管理思想”的理念方法和成果。袁勤生个人也屡获殊荣,早在1994年,他就被授予“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同时,他也是常熟市首批乡镇企业家之一、首批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之一、常熟市首批拔尖技术人才之一、常熟市政府首批专家咨询团成员之一,更是常熟市首个双高职称获得者。
  2014年4月,“袁勤生管理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袁勤生管理思想”终极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实践。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推行“袁勤生管理思想”,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7年,中管院批复批准成立“袁勤生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展“以人为本,开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学术研究,为我国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服务。至此,站在新时代节点上,“袁勤生管理思想”进一步被发扬光大;而2019年在常熟落成的“袁勤生管理思想”展示厅,则以大量史实资料集中反映了 “袁勤生管理思想”的实践经过和形成过程,向更多人展示了袁勤生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展示厅是我国对民间智库无形产品进行有形展示的首次尝试,更被认为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方法已走在世界管理潮流前列的最好佐证。
  袁勤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能着眼于当下现实进行具有高度实操性的理论与制度创新,而且能够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对我国经济管理工作提出极具前瞻性的建议。比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袁勤生被中共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聘为特约硏究员时,就曾在内部刊物《调硏与参考》上就共同富裕发表文章。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最终目标,当前由于原有基础和各种因素,区域和人群之间贫富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应当引起各方关注”。至于如何应对这一情况,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首先应采取有力措施,着力消除贫富矛盾,要规范先富起来一部分人的社会行为,特别要规定章法,制止和打击为富不仁和贪得无厌,增强人们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现的阶梯式层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让通过勤劳致富、发挥能力致富、创新创造致富见贤思齐"。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从理论层面提供指导,袁勤生还身体力行参与到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2021年,袁勤生先后两次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了共青团中央光华书海公益工程为脱贫地区青少年组织的"阅读阅中国"领读活动,以自己在江苏省常熟市举办的首届读书节上获得一等奖的文章《读书、用书、再写书》和《 中国农民思想家》一书中有关中国乡镇企业真正的地位和作用的章节,为广大深度贫困地区青少年作了领读,助力智力扶贫、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此外,为给贫困地区孩子创造读书条件,袁勤生还通过团中央光华公益书海工程捐款20万元,在广西壮族河池市都安县安北社区和云南省大理市区剑川县马登镇两地建立爱心图书室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如今,站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袁勤生也将继续求索创新,使“袁勤生管理思想”在新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璀璨光芒,为通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照亮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