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李欣欣 刘仁喜报道 “两不愁来溜溜三保障,小康生活过得好,精准扶贫到我家,幸福日子多美好……”近两月来,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黄羊关藏族乡的大山间,时常可见一位老者手持“土琵琶”自弹自唱这首歌,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
七旬老人杨正德向各界人士征询词曲 王兴莉 摄
歌者杨正德,是黄羊关藏族乡龙池村的脱贫户,歌曲叫《扶贫歌》,是他为感恩精准扶贫政策给他家带来了好日子所作。朴实的歌词表达了一名普通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真心感念、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因为穷,大儿子被人抱养
71岁的杨正德,一辈子最不愿向外人提及的就是他的大儿子。早年因为贫穷,老大只能被别人抱养。“也是穷得没法,要不然哪个把自己的娃儿给别个养嘛!”虽已过去近20年,杨正德依旧充满愧疚。
贫穷与杨家人相随几十年。家里仅一亩多土地和三亩多林地,糊口都难。妻子先天耳聋、轻微智障,养猪养鸡等家庭副业也不好开展。因此,杨正德只能当一名危险的伐木工人赚钱养家。十多年前,伐木中一次意外事故造成他右腿骨折,右臂也粉碎性骨折。家里经济来源因此陷入绝境,大儿子被迫送人。
身体好转后,杨正德决定借钱养牛补贴家用,但养牛周期长达五六年,每次可卖一两头。“一次就卖那么几百块钱,日子还是没过抻展!”杨正德说。每到年终,杨家只有向乡上和村上申请特困救济。
“做梦都在想咋富起来!”杨正德并不甘心就这么过下去,千方百计找增收门路。
摘穷帽,精准扶贫东风吹进门
2014年,精准扶贫的东风吹进了杨正德家。帮扶政策来了、帮扶部门来了、驻村工作组来了,为杨正德家带来了致富增收的希望。赶上养的几头牛出栏以及二儿子的务工收入,杨家当年成为全乡率先脱贫的三户贫困户之一。
按照国家的扶贫政策,已脱贫贫困户依旧可享受扶贫政策,以确保高质量脱贫不返贫。去年,考虑杨正德的增收门路不稳定的实际,村上又将他们夫妇纳入了低保户行列,上了脱贫“双保险”。由平武县公安局派驻到龙池村担任的“第一书记”付彪告诉记者,他们也鼓励杨正德扩大养牛规模、发展中药材等,增加“造血能力”。
公益林资金、产业发展资金、驻村“第一书记”经费……源源不断的资金为杨正德生产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去年,杨正德用产业扶持金养了两头猪、种了一亩多芍药,产值达1.5万余元。
写首歌,倾心弹唱颂党恩
在龙池村村道旁,一座极具藏族风格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房屋旁现代化卫生间外墙粉水还没干利索。这是杨正德刚进行风貌改造后的新房。今年,杨正德又享受到了贫困户每户5900元的风貌改造经费,帮扶单位县公安局还免费提供了15吨水泥将院坝硬化了。院坝硬化后,又为杨正德争取到了改厕改灶资金。
今年8月,老人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都写在了歌里、唱进了曲里。经过两天的创作,一曲以感恩扶贫的《扶贫歌》出炉。“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写、编起来自然就快了!”他笑道。
这两个多月来,杨正德一有空就揣着自家的“土琵琶”自弹自唱。作为全县仅有的“土琵琶”演奏者,乡上还有意对杨正德进行包装打造。按照规划,龙池村今后还将建成芍药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前来观光的游客们将为杨正德增加一个新的增收门路。
(责任编辑:周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