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环境能源>正文

河南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里的年轻人

2022-12-02 14:17 来源:《祖国》杂志

  一路跋涉来到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登上海拔1830米的原始生态林山顶,向西远眺,茫茫秦岭像一道天际隆起的彩虹,逶迤起伏,为伏牛山东延腹地的宝天曼构筑了南北气候过渡带上迤逦的生态屏障,也衍生了中原地区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资源宝库和优美地貌。
  宝天曼又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的绿色屏障,是世界人与生物圈的重要保护地之一,这里9304公顷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着442种脊椎动物,生长着3231种植物,它们的繁衍生息和贵重的科研价值,无不显现着宝天曼这片绿水青山的超凡魅力。

  在宝天曼保护区,工作和生活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以山为家,爱山护林,付出了青春,倾注了心血,信守着初心和誓言,坚定着担当和忠诚,书写着无悔的人生选择,点亮了奋楫远航的灯塔,行走在诗和远方,炫丽着生态保护亮丽的色彩。


  绿色卫士于博:偏爱巡山的千里马
  于博的家就在美丽的宝天曼山脚下,因为从小对山林的熟悉和热爱,参军入伍退役后,他主动要求组织分配在宝天曼管理局深山野外保护站工作,当了一名平凡的巡山护林员。
  面对山外慕名来访者,于博总是自豪地说:“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宝天曼、曼天宝,家乡的森林不仅山清水秀,风景好看,而且在山林里渴了饿了,树林里的核桃、葡萄、猕猴桃、山楂等果实,就像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和滋润了我。”
  也就是有了这样根深蒂固的爱山情结,当别人选择城市上班,而于博有了笃定大山、回报森林养育之恩的铁石心愿。
  于博所在的葛条爬保护站管护着平坊、大石窑、高家庄、许窑沟、牛心垛5个林区1921公顷的原始生态林,有11条36公里的巡护线路。每天,只要没有特别的事,于博早早地喊上同事们,在挂包里装上干粮、水壶,穿上迷彩服,换上登山鞋,领着大家开始了巡山行程。

  有一年农历十月初一,是山里人传统的上坟祭日,于博带着同志们巡山时,忽然看到一个山沟林草地升起了浓重的白烟,他当即判定,一定是群众上坟烧纸不小心失火了,当他们赶到时,火势从坟头蔓延开来,距国有林木不足100米,为了快速扑灭火情,于博迎着火头第一个冲上去,奋力挥舞着镰刀清割拦截火路。山沟起风了,火借风势,瞬间朝于博身上裹来,躲闪不及,火苗窜到了他的脸上,头发和眉毛烧了个正着,脸皮如同进了烤箱一样难受。在于博奋不顾身的带头扑救下,火灭了,但他们一个个灰头灰脸,像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于博巡护的林子属于宝天曼核心区,山陡林密,到了夏季,经常会遇到蚂蟥、马蜂、毒蛇的侵袭,因此他们上山脚上不敢穿袜子,生怕蚂蟥顺着脚脖来个悄然袭击;头上戴着防护帽子,即使天气再热,也不敢摘下来,因为把窝建在树梢上的毒蜂,说不好啥时候从天而降。有一次,于博被人称“草上飞”的毒蛇咬伤了,小腿立刻红肿起来,且疼痛难忍,同志们急忙把他背下山,在小诊所挂了三天的吊针,才脱离生命危险。在县城工作的一个战友,去看望他说:“山里条件这么苦,你图个啥哩,还不如找找关系调回城里工作,和家人在一起,老婆孩子热炕头多舒服哩。”他笑着回答:“咱当过兵,要牢记军人的灵魂和精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退缩,不给军人丢脸。”
  在巡护山林的日子里,于博的家距离保护站不是很远,但忙的时候,一两个月离不开岗位。提起家事,妻子张丽至今记得小闺女快要出生时,她身体有了强烈的反应,腹部一阵阵绞疼失去了知觉,家里把信息捎给于博,可他正带着同事们抢修因山洪冲毁的道路和打捞被洪水卷走的香菇袋。为了山区群众的出行安全和经济财产,于博没能送爱人去医院,女儿出生半个月后,他才下山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爱人和孩子,爱人哭了,他抱着妻儿流下了愧疚的热泪。

  有人给于博计算了一下参加工作以来的巡山里程,累计三万八千余公里,相当于走了3次长征。在长年累月的爬山中,被荆棘刮烂了多少件衣服,磨破了几双鞋子,于博记不清了,可他心里装着一本明白账:“俺是军人,没有党和部队培养,就没有这份称心的工作和每个月稳定的收入,俺知足了。”


  有了铁一般的忠诚和对大山的痴爱,于博在辛苦劳累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令人羡慕的荣誉。他先后被市县授予“共产党员先锋模范岗”“优秀共产党员”“林业先进个人”等称号。2021年还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评为“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绿色卫士奖”。
  科研“达人”刘晓静:痴迷看山的傻女孩

  在保护区,一见到刘晓静,你会被她的快话、快人、快事、快乐的风格所吸引,她的魅力不仅体现一个“快”字,更重要的是在她身上迸发着对科研事业挚爱和执着的“傻劲”。


  农大毕业,又是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硕士研究生,本可以回到生养她的古都洛阳工作,可她偏偏来到了宝天曼,父母和亲友不理解,说她是个“傻子”。她却说:“我学的是生态学,要把自己所学用在我最喜欢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选择,她毫无怨言,不仅把一个女孩子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大山,也把小家庭安在了山城里。刚参加工作时,有朋友不解地问她:“宝天曼是风景区,你去游山玩水看山林吗?你的专业有用武之地吗?”她的问答很果断:“宝天曼是国家生物多样性宝库,要保护好,还要研究好,这就是我的职责和任务。”

  在近14万亩原始森林里,刘晓静平时能够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院校的专家学者,与他们一起研究探讨生态学知识,共同承担一些植物科研项目。宝天曼密林深处还有国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长年从事着土壤、气候、碳汇、微生物等方面的专项调查与研究,只要有时间,她就单枪匹马钻进山林里,凭借自己“林业通”专业本领,陪着科研人员一起钻山林、登山崖、过山涧,探求蕴藏在宝天曼里的生物密码。除了向外界“借光赋能”不断弥补自己的科技盲点,刘晓静还担负着宝天曼自身科研团队的资源监测、重点植物种类调查、固定样地观测、极小种群调查、蝴蝶专项调查等科研项目工作。大多时候,为了某一项工作,她一个人拿着标本夹、记录本,背着望远镜、轨迹仪,摸向云雾缭绕的森林里,有时一天要行走4万多步,晚上回来,筋疲力尽,还要整理数据、查阅资料、核对信息,经常风餐露宿、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工作成了家常便饭。


  不了解刘晓静的人,认为她是个爱往山里跑的“疯女孩”,可在熟知她的人心里,是一个为了追求极致工作的“女强人”。
  宝天曼世界生物圈第一个十年评估时,刘晓静怀着宝贝女儿8个多月了,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没有向领导请假待产,每次挺着个大肚子,冒着风险穿梭在山林里。每天看着媳妇慌慌张张出门,公婆含着热泪说:“闺女,总不能为了工作,命都不要吧。”
  在宝天曼科研队伍里,女孩子不多,每天像她一样不是待在机关忙,就是在山里跑的“疯姑娘”只有她一个。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用抒情诗赞美她:“名叫‘晓静’的宝天曼人不再晓静,发自人与生物圈的笑声是那么爽朗。”在领导和同事们眼里,她的确是一个“静”不下来的科研“达人”。2019年9月,一次野外珍稀植物红豆杉种群调查中,她摔了一脚,致使左腿三裸严重骨折,在医院动了手术,上了钢板,虽然不能走路了,但她坐在床上,还不消停,继续的在电脑上干着手头没有完成的任务,盘想着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一年后,腿上的钢板该拆了,可她为了未了的工作,一推再推,直到2021年10月完成了生物圈第二个十年评估任务,才安静去了医院。至今,她的小腿脖上,留着一尺多长清晰的手术疤痕。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刘晓静苦中有乐,由她辛勤主导参与编写的《宝天曼珍稀植物图鉴》《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自然保护区常见名词解释》《宝天曼重点植物识别手册》《宝天曼蝴蝶生态图鉴》等科研专著相继出版;她个人发表论文30多篇。在植物调查上,发现了宝天曼剑蝶 1 个新种和红基美凤蝶、美姝凤蝶、蓝凤蝶、红珠凤蝶等 4 种河南省分布新纪录,还发现了12个河南省植物新纪录和10个昆虫新纪录,制定了2部河南省地方标准。


  有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作支撑,近年来,刘晓静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科普教育工作上,她带着科普人员创建了自然保护区特有的“森林廊道”自然教育模式,还精心打造了自然教育学校、自然教育社区、自然教育植物园,使一个个新颖而又惠民的科普教育平台,展现在社会大众的眼界里,受益于全民的科学素质提高。
  如今宝天曼,还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示范基地、全国林草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态科普基地。刘晓静本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科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拔尖人才,荣获5项科技进步奖。
  最美退役军人安贵宾:勇毅阳刚的大个兵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对安贵宾最深的印象是时常带着战友们守山归来,一路唱响的快乐军歌。

  安贵宾个头比较高,身材魁梧,在部队当过特种兵,多次受到“嘉奖”,获得“优秀士兵”称号,退役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当一名好兵;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忘党恩,永葆军人本色。”


  自从扎根宝天曼野獐保护站,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安贵宾成了这个站上人数不多的“山大王”;作为“领头兵”,他一刻儿也不敢懈怠,脚踏实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诺言。
  当“官”与当“兵”不一样,自从当上了“小站长”,每天,安贵宾都要提前把工作计划弄得明明白白,然后给大家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所在的保护站与其他保护站最近的距离也在60公里以上,主要担负的五岈子、圣垛山、京子垛3个巡护线路,且分东北南3个方位呈孤岛状分布,看护山林任务非常繁重。每次出山,作为大兵哥带着巡护小分队,总是走在最前面,穿越一段山林,累了站在山巅上,排好队,站好军姿,引领大家唱支军歌歇歇脚,鼓舞一下士气。时间久了,同是当兵出身的吴垠这样评价安贵宾:“他把林区当战场,保护站如同第二个军营,他就是我们的老班长,不论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有大兵哥在,我们抱成一团,快乐工作,一定能完成。”
  2019年初春的一天,一个林区因雷劈发生火灾,灾情就是命令,扑救就是战斗,半夜接到任务,安贵宾立即唤醒熟睡中的“站友”,打着手电,冲进火场,指挥大家采用分段截火、分割隔离带等方法,扑火救险;坚守阵地两天两夜,结果他的腰和脚扭伤了,头发烧焦了,队友劝他先撤离回去,可他说:“军人不是泥捏的,任务没完成,坚决不能下火线当逃兵。”在他的带领下,和其他灭火队员合力阻断了森林火灾的蔓延,有效减少了林木资源的损失。
  从表面看,当兵人出身的安贵宾心直口快、性格直爽,不像个细心人,可是遇到保护区的“细活儿”,才发现他的较真和细心。在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他的保护站承担了26个样地的清查任务,为了不打折扣干好工作,每天出发前,安贵宾把罗盘仪、平板电脑、三米花杆、卷尺、砍刀等工具准备停当,然后带领站友攀援登山,炎炎夏日,汗水湿透了衣背,蚂蟥咬疼了双腿,全然不顾。每到一个点位,一丝不苟地确定着样地的方位角、距离,细心地测量着树木胸径,确保所有数据准确无误。大多时候,头上流着热汗,嘴里咬着卷尺,手里拉着测绳,顶着饥饿和疲惫,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反复测量,认真校对着每一组数据。两个月的爬山工作过去了,他所分担的任务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并收获了省林业局颁发的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
  2022年7月的一天,在保护站见到安贵宾,脚上缠着绷带,拄着拐棍在上班,与昔日活泼洒脱的形象对比,有些焦急的情绪挂着脸上。原来他在山林里操作无人机,对珍稀植物马尾松进行低空飞行物候观测时,为了寻找最好机位,不小心,一脚踩空,导致左脚和腰处骨裂。即使不能上山了,安贵宾还像往常一样,每天坚持住在站里,整理着各种监测数据,完善补充着三维电子沙盘基础性信息。

  有人说:“军人都是钢铁铸成的硬汉。”对于安贵宾来说,面对家庭,总有一份深深的缺憾和内疚埋藏在心里。父母年纪大了,身边需要有人照护,妻子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家里唯一的儿子从小到大,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培养责任。在深圳当老板的战友见到他就劝说:“跟我干吧,当个货车司机,一个月也给你个万儿八千的,你守着那份穷职业有啥奔头?”可他说:“其他事,都可以舍弃,但守着这份神圣职业,穷且深爱着,这是我个人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安贵宾在守山护林的同时,不断加强新科技的应用和学习。对于局里探索创建的数字智慧化林业管理系统,他如数家宝:“为了促进数字信息技术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我们一线护林员平时一边忙着钻研学习新技术,一边实地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把资源监控、地理信息、动物监测、野外巡护等高端智能化体系建设普及应用在生态资源保护和科研科普工作中,为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好骨干带头作用。”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安贵宾始终以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为刚毅坐标,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为守护绿水青山铸牢着一名军人的忠诚灵魂。在他的保护站会议室里,墙壁上贴满了“森林防灭火先进单位”“森林抚育先进单位”“先进保护站”等各类荣誉,也看到了他获得的南阳市首届“最美退役军人”、内乡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证书。
  “取经”牛人姚松:科技路上的苦行僧

  姚松给人的第一感觉,人长得俊俏,皮肤有点黝黑,见人总是一面笑,寡言少语。跟他交流,一张嘴便带着浓浓的江淮话,他大学毕业从安徽省城来到宝天曼,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乡音未改,可能是长年累月奔忙于大山的缘故。


  上学期间,姚松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对他来说,学有所用,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没有想到的是在宝天曼一年大部分时间要在山林里奔波。
  “刚来的时候,感到很孤独和寂寞,进了大山很害怕遇到猛兽”,姚松谈起参加工作时的思想顾虑历历在目,“后来与宝天曼相识后,渐渐发现绿水青山里有那么多的珍贵动植物需要去发现和研究,心情高兴多了。每次只要有鸟儿从头顶飞过,感觉它们在给我唱山歌呢。”
  姚松担负的工作主要有两项,一个是为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申报各类项目编制及项目落地后的技术生产管理,这是一项繁琐、单调而又乏味的工作,诸如宝天曼的各类监测工程、森林抚育、退化林植被修复、中央财政林业资金申报、森林经营、公益林建设、疫源疫病监测、红外机相设置等,他每个月除了进山完成调查研究,其余的时间,像一只蜗牛爬在机关办公桌上,争分夺秒的梳理着“千丝万缕”的项目规划设计、数据输入、文本资料整理,完善着各类申报程序及项目实施监管方案。
  对他来说,双休日和节假日加班是再也平常的事,机关门卫调侃说:“夜里,办公楼只要有一个房间灯亮着,不用看,那肯定是姚松;天还没亮敲门搅醒我们美梦的肯定还是姚松。”
  “不干不行呀,这几年,宝天曼数字化建设发展速度很快,我编制和申报成功的每一个项目,都在为宝天曼科技引领智慧化建设铺设道路,咱得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姚松对自己的功劳毫不谦虚。近6年,先后申报3500万资金用于保护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信息化建设。
  姚松承担的另一项常规工作是对架设在宝天曼密林深处的75台红外相机进行不间断的维护、数据整理及资料上报,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收集到珍贵野生动物的生活轨迹,只要到了每台相机预定维护的时间,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雪封山,他都不讲条件带着科里的技术员,徒步攀登进山,用自己的细心呵护和艰险辛苦换来难得的“不被打扰的相逢”珍贵动物影像资料。
  一次,他在一个山崖边专心更换着相机内存卡和电池时,忽然发觉脚踝处有刺痛的感觉,定睛一看,发现一团拇指粗的黄蜂正向他的脚面和身上飞起攻击呢。这可不得了,姚松知道这种被山里人称为“地雷蜂”的毒性厉害,他管不了身后十多米石崖下面的危险,纵身跳了下去,虽然逃过了毒蜂的追捕,可一阵疼痛眩晕,立刻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后,已经躺在山下的医院里。医生说他命大,不是送来及时,怕救不过来了。

  深夏至秋后,在宝天曼山林里,稍不留心遇到毒蜂的险情,对年轻人来说,都有不寻常的经历。有了避险经验,姚松会尽量小心提防着。说笑时,姚松打比喻,他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非要度过许多磨难,才有取得科学“真经”。有难必有福,有劳有所得。7年来,在姚松带领的科研团队辛苦操劳下,红外机相拍摄到金雕、林麝、红腹锦鸡、中华斑羚、勺鸡、豹猫等1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活动影像,鉴定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2种和国家“三有”保护动物42种;发现了河南省鸟类新纪录种——灰翅鸫;累计在央视《秘境之眼》栏目播放野生动物精彩影像节目7期。


  宝天曼林区的人经常会听到姚松哼唱着“你挑着担,我牵着马......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在何方?路在脚下。”在姚松不畏艰险的修行苦干中,他不仅成长为保护区少有的专业高级工程师,而且由他主导编制的国有林场及国家保护区森林抚育、森林经营、扶贫资金、监测工程、植被恢复等各类文本资料二十多项,撰写科研论文10多篇,被上级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

  熟知姚松的人,给他起了个赞美的外号——宝天曼里的活唐僧。(刘振伟 李英杰)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