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四川省绵阳市举行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到场的中央、省级、市级媒体汇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为抓手,用实际行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绵阳的积极举措。
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现场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十年来,绵阳市已连续举办10届共100余场次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累计参与人次600余万。建立长效机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思想“进农村、进学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动员全社会认真学习、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先进引领。十年来,绵阳市先后开展了绿色先锋、绿色年度人物、“环保三十佳”等各类环保先进评选活动,评选出生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和个人500余人次,参与评选活动人员2000余万人次,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环保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加强志愿服务。全市环保志愿者注册人数达8000余人,宣讲大使300余人,常态化开展生态文明思想宣讲、环保知识科普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媒体宣传。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以鲜活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成果和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生态环境垂直改革稳步推进。9个县(市、区)派出生态环境局、驻地生态环境监测站、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在编在岗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划转至市本级,在编在岗人员工资按市本级标准执行。生态环境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出台《绵阳市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三十六条硬措施》《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文件,全市污染防治攻坚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有序推进。实施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全市共筹集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7785.5万元,出库项目95个,地方配套资金10243.8万元。与广元市等9个市(州),设立嘉陵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截至目前,我市共获得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奖励资金19291万元,安排水污染防治项目10个,项目总投资12.09亿元,已带动地方投入资金7.41亿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取得显著成绩。全市已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0 件,赔偿金额8358.3871万元,其中安州磷石膏企业赔偿7413万余元,用于磷石膏生态环境损害修复。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大。与2014年相比,2021年绵阳市城区PM2.5年均浓度下降25.5%,PM10年均浓度下降30.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50.0%,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8.8%,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增加了45个优良天。2020年起连续两年进入达标城市行列。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这十年,绵阳市国、省控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比例提升了14.3个百分点,从2011年的85.7%,上升到100%,且连续五年稳定保持。其中Ⅰ~Ⅱ类断面占比为81.0%,较2011年提升了38.1个百分点。市级、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十年稳定达到100%。土壤、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持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1类、2类、3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以及4类功能区昼间噪声稳定达标,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水平保持稳定。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绩喜人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颁布《绵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实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项重点任务;国、省控断面全覆盖主要流域、县与县交界、重要水功能区,并实现国控断面水质在线监测。扎实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小水电站清理整治,有效解决河道生态流量下泄不足问题;完成“十小”企业排查取缔,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10个工业园区实现了污水集中处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推动解决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通过十年共同努力,我市水环境质量达标率提升并稳定达到100%,2021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位列全国第50名、全省第5名,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趋好。 着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大气监管体系,齐抓共管大气污染问题。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全市淘汰燃煤小锅炉142.86蒸吨,燃煤锅炉改电150蒸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关闭或淘汰落后生产线(设备)企业142户,砖瓦行业企业压减到139户、压减近60%,整治“散乱污”企业2995户,其中关停取缔1397户、占比46.6%。建立健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市秸秆禁烧工程覆盖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 “十三五”以来,绵阳市首次全面完成省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进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四个关键跃升:同比2015年,环境空气质量六项指标中除臭氧有所上升,其余五项指标均大幅下降;“重度污染天清零”;“蓝天越来越多”,同比2015年,2020年市城区优良天数增加21天,PM2.5超标天数减少30天。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县市区(园区)由2015年的4个增加到9个;“排位屡创新高”,2019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位列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9位,优良天数率改善幅度位居全省第2位;2020年10月,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7位,是国家开展排名以来的最好成绩。 持续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绵阳市全面开展了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建设、土壤污染详查、分类管控、风险防范,强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狠抓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生态文明创建硕果累累。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以创提质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愈发浓厚,建成北川、盐亭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成游仙1个省级生态县,全市发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规划的县市区6个。自然生态彰显绿色本底。全市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地42个,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10个、湿地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8个、自然遗产地2个、地质公园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个,实际落图总面积5726.8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8.28%,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总面积456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22.5%(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16.8%)。 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46%。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显示,绵阳有野生大熊猫418只,坐实“中国野生大熊猫第一市”的美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农村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65%提升到76.8%,农村生活污水直排乱排现象得到极大遏制。 环境执法威慑力大 生态环境执法严格。开展臭氧污染防控、大气污染防治监督帮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专项整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专项排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及自主验收监督检查行动等专项行动。十年来,全市下达环境行政处罚书1765件、处罚金额11341.59万元。实施按日计罚8件,查封扣押108件,限产停产97件,拘留移送47件,犯罪移送15件。信息化执法系统逐步完善。配备走航车、无人机等现代化执法装备以及信息化电子监控平台。目前,全市已安装固定污染源用电监控59 家、污染源视频监控227个,134家重点排污单位纳入污染源在线监控,监管手段实现科技、精准治污。 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绵阳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督考制”。目前,全市已全部完成第一轮央督、省督及“回头看”1345项整改任务;第二轮央督11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项,剩余9项均符合时序进度;第二轮央督交办我市群众举报件251件已办结247件,阶段性办结4件;省自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绵阳市10个,已完成整改并销号9个,正在销号1个。 服务经济发展举措有力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初步构建涵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的管理体系,高效服务经济发展。市级审批建设项目环评1000余个,核发排污许可证800余张,排污登记6000余个。为京东方AMOLED生产线项目、惠科液晶显示器件、诺思(绵阳)微系统项目等200余个重大项目做好环评审批服务,着力保障项目落地建设。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形成全市1个总体管控要求、9个县、市(区)管控要求和69个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坚持优化审批服务。率先建立实施环保服务重点项目“8条”措施和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举措,实现5项政务事项“一网通办”,12项政务事项“全程网办”,电子证照签章共享1211条。实行“三个一批”环评管理,实施小微企业“三个一”环保服务,营商环境极大改善。(王巧玉 刘仁喜)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