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制度植根于中华大地,是治国安民的“东方经验”,司法所具有扎根基层、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是排查矛盾纠纷的信息员,也是为群众宣讲法律知识的普法员,更是为百姓化解“疙瘩事”、解开“心头结”的“开锁匠”。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袁营村的村民郭某与女儿之间长期的经济纠纷,在汉冢司法所的主持调解下得到了化解。经过调解,父女二人不仅冰释前嫌,父女之情也得以延续。 郭某今年76周岁,妻子早逝留有一女。女儿嫁人后,其不愿意跟随离乡,便独自居住在袁营村的临街房屋中,妻子去世后又另娶,且收养过一子,现均已过世。女儿家中有四个小孩,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开支较大,并且平时较忙,因此日常只有逢年过节前往家中看望父亲,虽支付赡养费,但不定时定数,郭某只靠亲戚租种其耕地支付的地租作为主要收入。年迈的郭某经济拮据,另有一笔存款在女儿手中久要无果,一气之下便来司法所状告女儿不孝,要求赡养。近期,郭某三亩左右的耕地,被划入了新开发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范围内,届时预计会收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用,一些陌生人也开始频频接触郭某,女儿的频频阻拦更加剧了矛盾。

郭某诉称,女儿自始至终未曾支付过一分赡养费,且曾称不会赡养他。2022年由于再婚的妻子生病,夫妻二人将存款转入女儿卡中以做治疗费用,共计三万元,后妻子离世,剩余一万七千元人民币女儿至今未还,并称这一万七千元归还后,便与女儿桥归桥路归路不再往来,态度坚决。 女儿辩称,自己并未对老父亲不管不顾,只因父亲开销较大,又频繁未经商量便收养孤儿,对自己的外孙子却从未照护,并且父亲手中现金过多容易被人坑骗,因此并未一次性给太多。2022年1月,曾给父亲一万元人民币,不到三个月便分文不剩,怀疑是被坑骗殆尽。 在与双方当事人分别沟通,了解诉求后,汉冢司法所确定了调解的具体方向和方法。该纠纷主要是由于郭某年事已高,独自居住内心缺乏安全感,父女之间又长期缺乏沟通而导致的误会。后经调解,父女双方冰释前嫌,共同约定:①女儿每月五号前支付600元作为赡养费用,一万七千元存款暂时由女儿保管,郭某有正当理由需要使用时,女儿不得阻拦;②为避免郭某被坑骗,日后的耕地赔偿款存入郭某卡中,但使用时需要与女儿商量,且不再将女儿给予的生活费交给他人使用;③女儿承诺会定期回家探望、陪伴父亲,有事情父女俩及时沟通。 多年来,汉冢司法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采用耐心聆听、安抚情绪、细心引导、宣传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方法,多角度分析问题,坚持公平、公正调解,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有力维护了辖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刘振伟 王春)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