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时代人物 >时代先锋>正文

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访东直门医院院长助理马洪明

2022-08-05 15:44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杨晨 张帅  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曾经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护佑中国人民的健康、生存、发展,中医药的伟大贡献不可磨灭。新的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战斗在医疗一线中医工作者,他们用自己的大医精诚服务于广大病患,在中医药战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好故事。日前,本刊有幸邀请知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原医疗副院长、东直门医院院长助理马洪明做客《祖国》杂志社,请他就相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马洪明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一名中医药专家,请谈谈学习习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的理解认识。
  马洪明:我作为一名中医人,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工作的指示,备受鼓舞,从指示中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作用高度认可;指示还为中医药的发展思路及目标指明了方向,即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后我们中医人就知道未来的工作该从哪里入手去做?该如何去做?该从那个方向去做?
  记者:您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并在多个学术研究领域担任领导职务,请介绍一下,多年来您在治疗脑病以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马洪明:今年我学习中医31年了,参加工作26年,一直没有离开过临床一线,参加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中风病、眩晕病、癫痫、失眠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一些验之有效的“中医药实时辨证干预中风病、癫痫等疾病的临证经验”;诊疗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分中医西医,以对患者有益为使用原则;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中医药治疗眩晕症的424诊疗方案”;牵头编写了《北京市眩晕疾病基层用药合理使用指导规范》;在北京市通州区成立了眩晕专病医联体,在通州区马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省大厂县中医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开展中医师承工作,帮助基层医院提升眩晕病诊治能力及中医药服务能力,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形成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记者:当前我国脑病病患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中医药对于治疗脑病,有何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与西医相比,中医药对于治疗脑病方面的主要优势有哪些?对于人体的副作、治疗效果周期、治疗费用等患者特别关心的问题上,中医与西医相比又有何不同?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更好为广大病患服务?
  马洪明:脑血管疾病,尤其常见的脑出血、脑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在我国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近年来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均有了很大进步,中西医专家也达成了很多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模式已得到大多数医生、患者的认可和接受,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治疗优势在医学界已得到公认,另外中医药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预防复发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记者: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一线,有哪些战胜疑难杂症的经历让您印象深刻, 您曾经的付出和艰辛实践探索,又换来过多少患者及家属的好评与鼓励?请举例谈谈。

  马洪明:上大学时学习了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写的《大医精诚》一文,“大医精诚”四个字就成了我一生的追求,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因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要求医者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诚,医者仁术、无德不立,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我距“大医”甚远,但也丝毫不敢懈怠,不惑之年先后参加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学习3年、仲景国医研修班学习2年,知天命之年开始为期3年的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的研修,患者所需是我学习的动力,我几乎每天都会安排1-2小时的读书时间,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临床实践,方知中医药之博大精深与神奇,找回了中医自信。曾治疗一男性患者,70多岁,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脉支架病史、颅内动脉多发狭窄等疾病,虽已做了规范的二级预防,但仍反复脑梗死,后经人介绍找我诊治,根据患者舌脉症辨证给予患者中药治疗,经治疗患者5年未再发作,而且生活自理。在我的临证中诸如此类的案例很多,对于中医的疗效有时我只能用“神奇”来表达。


 马洪明
  记者: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您认为应当如何降低脑病罹患和死亡的几率,以脑中风、帕金森等主要脑病为例,如何做好早期预防、发现?通过中医药在治疗上述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怎样的突破?
  马洪明:现代医学认为要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前要做好预防工作为要,一旦发病就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这与中医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治未病”理念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祖国医学历来就非常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即病防变、愈后防复”。以中风病防治为例,我依然坚持结合中西医的防治理念与方法,具体措施:1、控制好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等;2、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活动少、熬夜等;3、中医药的辨证干预;4、科学的健康宣教。
  记者:振兴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您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有何心得体会?
  马洪明: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是院校培养模式,二是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二者各有优缺点,我认为二者结合的培养模式最好,二者结合能培养出真正满足临床需求的中医药人才,才能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保证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经典、勤于临床、多跟名师、多多悟道”,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中医临床技能、有崇高职业素养,同时能做到中医与西医结合、传承与发展并济的中医药人才。
  记者:接下来,您和您的团队将会瞄准哪些方向开展重点研究,取得突破后将为我们的国家或北京市填补哪些空白?为病患带来什么样的福音?

  马洪明: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社会老年化,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发病率也日益增多,我和我的团队会静下心来针对目前治疗存在难点的疾病,如中风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眩晕等疾病,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医的病因病机,挖掘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寻找中医药防治这些疾病的切入点及有效方法,期望能实现与现代医学的有机结合,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为患者解难,为社会分忧,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