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考古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跨越时空,穿越古今。追寻时间的脉络,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日前,湖北考古博物馆开馆,这是继陕西考古博物馆之后我国第二家大型考古博物馆,致力于传播荆楚文化、长江文明,与公众共享遗产保护成果。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北考古博物馆将被打造为集考古出土文物保管、收藏、保护、展示、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场馆,不仅是“荆楚文化的基因库”,也将成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和传承弘扬荆楚文化的重要阵地。
湖北考古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湖北考古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湖风景区演武路,毗邻湖北明代藩王博物馆,占地面积100亩,同时也是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和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10多所高校文博教学实习基地。
作为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收藏有湖北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历年发掘的200余处遗存出土文物标本2万余件,包括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发掘的宜昌杨家湾、白庙、三斗坪、秭归官庄坪等遗址,以及上世纪50年代的丹江库区调查文物,还有建始人、郧县人、鸡公山、屈家岭、石家河、盘龙城、铜绿山、雨台山等多个湖北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物标本。跨越数百万年的遗存,构成一座底蕴深厚的“荆楚文化基因库”。
“湖北考古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北考古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馆在勾勒出中国考古和湖北考古的发展脉络之余,充分展示了荆楚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据介绍,湖北考古博物馆的前身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木兰湖基地,2017年,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包括文物整理展示中心、水下考古基地和科研中心;2021年,二期工程湖北省考古标本库房项目被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储备库,将建设2600平方米的标准库房及2100平方米的室外配套工程。
三大展览系统梳理“千年文脉”
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是如何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湖北考古博物馆开馆当日,三大展览同步与观众见面,系统梳理长江文明千年文脉。
“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分为“人类起源”“文明之路”“夏商南土”“周之南国”“江汉入秦”5个部分,时间线自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湖北建始人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止,选取典型遗址出土的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成组陶器、铜器、石器、玉器等展品1000余件。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说:“千年文脉——长江文明考古展·湖北”揭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呈现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文明汇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在传承中弘扬荆楚文化,赓续千年文脉。
“世纪工程——三峡考古湖北成果展”选取陶器、瓷器、铜器及石刻拓片近百件,概要介绍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巴楚文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后的文化面貌,展示这一区域在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长江文明展(数字)”则选取长江沿线各大博物馆各时段的化石、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竹简木牍等100余件藏品进行数字化展示。这是先秦时期长江文明的第一个数字展览,有助于观众全面了解中华文明。
“湖北高度”“湖北力量”的结合
在湖北考古博物馆,一张古人类遗址年代分布表让不少观众驻足研读。从距今约215万年至195万年的建始人遗址,到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遗址,再到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的汉阳人遗址,脉络清晰地展示出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探索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张表格,丈量出中华文明史中的“湖北高度”。
漫步于湖北考古博物馆,更让人生出对湖北考古人的深深敬意。一件件出土文物见证了湖北考古工作者为中国考古学贡献的“湖北力量”。
据介绍,近70年来,湖北考古配合国家重大工程及湖北省重要基建项目,依托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等项目,取得丰硕成果:20余项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7项入选“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6项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湖北考古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是湖北建设考古博物馆的重要基础。下一步湖北考古博物馆将加大社会教育力度,让公众更好地共享遗产保护成果。(记者 瞿祥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