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食用油安全,不能指望“单打一”,要多“油”并举、多措并施,让“油瓶子”尽可能多装中国油。要应对播种面积有限的痛点,发展不与粮争地的油料品种;要应对种植积极性低的痛点,千方百计提高产业效益。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是扩大油料供应的途径之一。 眼下,夏粮小麦收获基本结束,夏收油菜籽也已完成收获。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夏收油菜籽面积有望自2015年以来再次突破1亿亩,主产区单产有望创历史新高。油菜籽增产,不仅增加了年度菜籽油产量,也让人思考今后油料产能如何提升。 去年以来,国际食用油价格持续上涨,给很多国家造成困扰。2021年,我国食用油价格上涨6.9%,远低于全球食用油65.8%的涨幅。进入2022年,国内价格涨幅依然有限。今年,中央财政安排30多亿元支持油菜生产,调动了农民种油的积极性。菜籽油产量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40%以上,主要由夏收油菜籽加工而来。油菜籽丰收,为提升全年油料产量打下了基础。整体看,国际食用油短缺并没有对我国产生严重影响,国内货源供应有保障。 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近年来其进口量在大宗农产品中最大。一方面,产能增长缓慢,受产业政策、比较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影响,油料种植面积远不如粮食稳定;另一方面,消费持续高位,14亿多人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9.8万吨油。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我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大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导致油料产需缺口较大,自给率仅三成。正基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在我国,油料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籽、花生等大宗油料,向日葵、胡麻、芝麻等特色油料,油茶等木本油料,油莎豆等新型油料。长期以来,我国提高油料产能面临面积有限和积极性低的痛点,在加工和贸易环节还面临国际粮商的竞争。近年来,油料屡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连续释放的政策信号提升了其战略地位。鉴于我国大豆自给率仅15%,以及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确保食用油安全不能指望“单打一”,要多“油”并举、多措并施,让“油瓶子”尽可能多装中国油。 应对播种面积有限的痛点,要发展不与粮争地的油料品种。最快速最有效提高自给率的方法是增加种植面积。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国耕地很有限,大豆、花生又有与粮争地的问题,按照农产品保障的优先序,要优先保障主粮。好在油菜在大宗油料中与粮争地最少,特色油料和木本油料则不与粮争地。我国盐碱地分布广,多数油料耐盐碱,向日葵和芝麻更是能耐中度重度盐碱。以前重视不够,很多好品种没能开发,一旦投入人力物力攻关,利用盐碱地扩种油料的潜力很大。此外,长江流域有大量冬闲田,收获水稻后,多种一季油菜,也是个好办法。不过,由于农时紧和费人工,很多也没能利用。下一步,要提高油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让愿景变为现实。 应对种植积极性低的痛点,要千方百计提高产业效益。农民种多少主要看效益。以油菜来说,2015年国家取消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同时受进口油菜籽的低价冲击,农民种植意愿急速下降。以主产区湖北荆门为例,油菜籽面积从2015年的197万亩锐减到2018年的143万亩。好消息是,今年已增至205万亩,原因就在于当地聚焦优质品种,实现了高油酸油菜籽产业化开发,每斤收购价比普通油菜籽高近1元。油菜还有花用、菜用等价值,发展“油菜花经济”,会让油菜种植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以此来看,对多数油料来说,不能只盯着大路品种和传统模式,而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这样整体收益高,也不耽误榨油。 在全球化背景下,合理利用国际市场是扩大油料供应的途径之一。但是,对于14亿多人的大国来说,自身得有相当的产能,才能在关键时候不受制于人。总体看,提升油料产能并非一日之功,针对产业痛点,要付出持续多年的努力,还要有创新的思路。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