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刚刚过完99岁生日的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在上海市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9岁。
钱谷融先生 图片来自《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
钱谷融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华东师范大学度过,当代许多文学研究的学者和作家都曾是钱先生的学生。
钱谷融先生 图片来自《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
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是钱老的关门弟子之一,“他和我祖父差不多大,我对他更多的是恭敬。我俩经常坐在一起,不说话,喝喝茶。但他若与我谈事,也都是直接了当的。”
让格非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他博士毕业去北京,临行前钱老约他去家里。“先生也有一些伤感,那天很闷。”格非回忆,“走的时候我说,我要去北京了,先生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他就说,没什么可送的,就送你八个字: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他说完这八个字也没解释,就把我送出去了。后来我到北京,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这八个字。这么多年了,这八个字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有人说先生就是一个散淡、豁达的人,我不这么看。先生对生活的看法,对真知的洞见,是他从非常坎坷的经历中磨砺出来的,他不是生来豁达、通透、看透世事。他曾提起当年几次被批判到吐血,自己当了38年讲师,我们读博时他都快80了。”
在格非看来,“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是普通的八个字,它蕴含了先生非常多的人生思考:“逆是不可改变的。当你遇到了人生中不可改变的挫折,心要能安下来,安而能虑,虑而能得。”
“我们受惠于先生的学问很多,但更受惠于他的为人,他的处世,他的思考。文品即人品,文学即人学,他就像他倡导的那样。他很睿智,但他还是一个普通人,因此他才能体察所有普通人的内心。他的眼睛非常厉害。”
格非向澎湃新闻记者说起另一件往事。当年他与两位师兄去钱老家里告别。两位师兄都说要求钱老的墨宝以作纪念,格非一看,赶紧也就跟着说:“我也想求先生一幅字。”
钱老就说:“你们两个我送。格非我就不给了。他是看你们求字不好意思不说,不是真要。”后来,钱老真的就没给格非写。
“他做人是真诚的,不含糊的。后来我每次去上海看他,就会觉得他是我的祖父,我的家人。他待我们也就是自己人,不会客套,不会讲大道理,但他特别会问妻子怎么样,孩子怎么样。”格非感慨,“这么多年,我孩子只见过他一次,但是他回回都会问起,还一直记得我孩子的名字。”
去年,钱老乘坐高铁赴京参加第九次作代会。格非等在北京的十几个弟子就聚在一起,给先生接风。
“我问他还能不能喝白酒,他说 ‘可以’!每个学生来敬酒,他都扶着拐杖站起来。”格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那个时候,其实我已经感觉到有点不对。先生思维很敏捷,但很瘦,精力不如以前。”
“现在想想,非常辛酸的是,那天晚上他基本不说话了,我们在说话,他就听着,然后把每个人看过来看过去,完全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他一直在笑,笑着看大家。我就想到鲁迅走的时候说要开灯看看这个世界。到了晚年,先生对生死早就考虑得很透彻了,他留给后人的就是这样的笑容。”(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责任编辑: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