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环境能源>正文

绿富同兴 乌兰布和沙漠育出生态明珠

2022-06-21 15:02 来源:科技日报

  位于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的现代化牧草种植基地姚鑫摄

  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沙草种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以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减少蒸发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减少对发电量的影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实践为沙漠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做出了有益探索。

  近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举行了奶业振兴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8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同时奠基。此时的磴口县,已拥有44座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奶牛存栏12.35万头,全年产鲜奶近62万吨,而磴口县的目标,是要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

  地处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漠东端的磴口县,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地利条件绝对算不上优渥,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底气从何而来?究其根源,在于当地日益好转的生态环境。

  在磴口,搞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植绿种树。近几年来,锲而不舍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了数十年的磴口县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发展之路:在发展中搞好生态,向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发展。

  大漠新能源:板上发电,板下生金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约1500万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分布在磴口县境内。走进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人们将稻草压入沙中制作出草方格沙障,这种形似魔方的草方格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还能点播沙蒿、柠条等沙生植物,久而久之,寸草不生的大沙漠逐步发展成为草障植物带。

  “近10年来,磴口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全县林草覆盖度由新中国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也使得乌兰布和沙漠向黄河的输沙量大幅度下降。”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向记者介绍。

  治理好的沙漠能生金,在产生生态效益的同时,乌兰布和沙漠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沿乌兰布和沙漠的穿沙公路向西行驶,一大片一大片的深蓝色光伏板犹如汪洋大海,与道旁的垂柳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景致。磴口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园区主任袁海文告诉记者,磴口县黄河流域“光伏+沙产业”协同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项目于今年4月中旬集中开工。项目建设按照集中化、规模化布局,围绕生态治沙、科技治沙、节水治沙、产业治沙,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林、草、药相结合的立体产业方式,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据介绍,该光伏项目选用74万块双面双玻组件,平均每年上网小时数可达到1800小时,发电量可达到7.26亿千瓦时,同步配套6万千瓦储能,每天储能时长2小时。项目建成运行后,年产值约2.1亿元,可实现林草药综合经济效益3000万元,同时实现绿化治理面积1.2万亩。

  板上发电,板下生金。在华盛绿能磴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盛绿能)的基地内,300多个发电、种植两用的大棚排列整齐。“磴口县土质好,日照充足,产出的华莱士瓜品质好。这段时间,正是早熟华莱士瓜的上市期。”华盛绿能总经理李虎向记者介绍,这个光伏+设施农业的产业园区,目前已投入使用的设施农业大棚有330栋,棚上发展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项目,棚下实施绿色无公害设施农业,光伏总装机容量50兆瓦,年均发电7225.91万千瓦时,平均每年可节约煤约为24568.09吨。

  专家表示,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给沙草种植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以光伏组件为植被遮阴,减少蒸发量,以植被生长抑制扬尘,减少对发电量的影响。磴口县的实践为沙漠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做出了有益探索。

  盘活沙资源:绿了沙漠,富了百姓

  在磴口县王爷地有机中蒙药材种植基地(以下简称药材基地),雪白的苁蓉花点缀在成片的梭梭林中,顺着花朵的下方用双手挖几下,长着“龙鳞片”的肉苁蓉就显露出来。作为名贵的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木的根部,它在沙里茁壮生长,梭梭木在沙地上防风固沙,二者成为治沙的“黄金搭档”。

  药材基地经理白蕾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种的梭梭林有两万亩左右,今年预计采收的肉苁蓉有一万亩,亩产在100公斤左右,每亩收益大约3000元。”

  目前,磴口县共吸引了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三正苁蓉沙林产业有限公司等2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这些企业在茫茫沙漠上人工种植了梭梭林50万亩,接种肉苁蓉14万多亩,年产鲜品肉苁蓉500吨,磴口也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

  磴口凭借年日照时数3300小时以上的资源优势,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在乌兰布和沙区通过人工造林、封沙育林、工程固沙等措施,先后完成了308华里防沙林带的更新改造工程,大力营造以乔木、梭梭、花棒等为主的乔灌木结合的防风固沙林,阻断沙源向黄河及城乡周边的输沙通道,使乌兰布和沙区近130万亩的沙漠披上了“绿装”。

  与此同时,通过政府推动、科技促动、产业带动的方式,社会化造林在磴口也蔚然成风。众多企业都加入到了治沙行列中,这些企业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绿色新能源、肉苁蓉、甘草等沙产业,初步形成乌兰布和沙区有机特色经济林、荒漠中药材、光伏治沙等多业并举的产业治沙格局,既盘活了乌兰布和沙地资源,又有效加快了乌兰布和沙区治理步伐。

  湖光芦苇荡:百鸟齐飞,人游画中

  位于磴口县的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热门景区。

  纳林湖湿地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大型的淡水湖,是我国西部地区鸟类繁殖和迁徙的重要场所,具有典型的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特性,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水鸟繁殖场所、迁徙途经地及黄河鱼类生长繁殖的场所。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纳林湖水经专家检测为国家二类水体,在此水中生长的各种鱼类26种,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有机生态鱼,特别是湖中草鱼,个大体肥,几十斤的大草鱼鲜嫩可口,市场供不应求,良好生态之下的经济效益开始凸显。

  2010年,磴口县引进宁夏沙湖旅游区的开发管理团队,以“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总体要求和目标,开始全面治理开发纳林湖。

  “10年来,我们以安全无污染为前提,以湿地保护为基础,以生态、低碳、环保为理念,以休闲、养生、野趣为卖点,严格按照《纳林湖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建设发展,在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显著成效。”纳林湖景区负责人韦春江告诉记者。

  记者在公园内看到,纳林湖景区建成的观光木栈道、生态凉棚、生态温棚等建筑,摒弃了钢筋水泥石块等现代材料,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废旧木料进行加工改造作为墙面,将湖里的苇草编制成席作为顶棚,而经过科学设计的圆锥形顶部加大了空气流通,随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这些建筑颇具地域特色,又实现了资源的就地利用。

  如今的纳林湖坐拥900多公顷湿地和300公顷芦苇,以芦苇自身净化水质的功能进行生物水体净化,水域内栖息着218种鸟类,其中有珍稀的黑白天鹅、灰鹤、白鹭、鸳鸯、鸿雁等。春秋时节,多种奇禽异鸟翩然而至,栖息在这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的湖面上,形成了大漠中的奇观。(张景阳)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