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缺口难弥补!台湾产业、人才双“跑路”

2017-07-27 19: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人才产业多流失 宝岛台湾成“空岛”
    “台湾行政效率真的太差,如果非必要,未来将不会回台投资。”前不久,鸿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的这段公开发言直指台湾当前不利的投资环境,引发舆论热议。
    经济竞争力是台湾存活与繁荣的根基,但台湾《中国时报》认为,民进党执政一年多来,不仅经济未有转折向上迹象,甚至在“只出不进”的政策和作为下,台湾经济正加速崩溃。
    产业与人才的双流失,让宝岛台湾日益变成一座“空岛”。
    不断出走的产业与人才
    郭台铭的话说得很尖锐,但绝不只是过过嘴瘾而已。去年底,郭台铭在广州投资610亿元人民币建立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今年1月,富士康宣布将投资高达70亿美元的资金在美国建立工厂。同样,近期以来,岛内着名企业台塑因六轻扩厂计划多年来受阻,打算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建厂,投资金额达5000亿元新台币;台湾半导体龙头台积电虽然口称继续秉持“台湾优先”的原则,却因担心3纳米晶圆厂无法按时落户南科高雄园区,而将赴美投资纳入考虑范围。
    不只是大企业准备跑路,不少中小企业也早已经意识到在台湾投资难的问题,选择纷纷离开台湾。
    与此相伴的是,外资赴台望而却步。台湾“投审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台湾核准的侨外投资总件数为1260件、投资金额33.16亿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6.39%和35.2%。
    人才是附着在产业之上的,产业出走,人才跟着外流。《中国时报》报道称,2015年台湾赴境外工作人数72.4万人,72.5%属于白领阶层,58%前往大陆地区。根据牛津经济学公司(Oxford Economics)的报告,人才出走将导致台湾在2021年面临全球最严重的人才缺口。
    日益恶化的投资环境
    近日,台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7年台湾白皮书》表示,从“劳基法”、投资机会、能源政策、美台经贸、法规透明度5个面向来检视,只有法规这项差强人意,其他则都令人失望,显示了外商对在台投资的负面态度。
    除了外商,本地企业对在台投资的抱怨也不在少数。比如在用电方面,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日前表示,台积电的晶圆流水线必须24小时运转,停电一秒钟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但是,民进党当局盲目倡导“非核家园”,使台湾供电局面险象环生。在用人问题上,“一例一休”的推出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此外,泛政治化、民粹化的“环评操作”也被过度扭曲,完全提倡环保至上,极度否决经济发展、丑化企业,让企业在投资上踌躇不定。例如台塑在云林麦寮的六轻石化厂扩建就希望为开厂15年的六轻进行汰旧更新,可以节能降污。但是此项目的环境评估花费了6年时间,几经反复再度被专家小组会议退回重做环评,回到原点。这不得不让它把新投资放在美国。
    投资环境恶化、企业出走,自然也让台湾年轻人可选择的工作机会变少、薪资徘徊在22K(22万元新台币),“一例一休”的出台在减少劳工7天休假的同时,也难以真正为他们增加加班费收入,逼迫他们成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践行者。因为岛外薪水高、发挥余地大的工作机会数不胜数。
    不思进取的台湾当局
    当宝岛逐渐变“空岛”,民进党当局是充满危机感、奋力救济,还是依旧鸵鸟心态、自我麻醉?在郭台铭说完非必要未来将不会回台投资的话后,台湾“国发会主委”陈添枝表示,郭台铭讲的是气话,“这些人都是一边骂、一边做爱台湾的事情啦”“不用担心”。当台北美国商会表示《2016年台湾白皮书》提出的80项议题、没有1项有被解决时,陈添枝辩称,双方对议题项目的定义不同,“我们没做任何事,完全是误导。”
    很明显,面对企业界的批评,当局所想的不是倾听意见、检讨自我,而是自说自话、 强力辩解,丝毫没有调整政策、改善台湾经济环境的意愿。
    执政一年来,民进党当局没有在拼经济上好好下工夫,不是不作为就是乱作为。“一例一休”的政策让企业和劳工的利益都受到损害;遭遇“用电危机”时,民进党当局只是提出了重启“核一”电站、增加火电比重以及“用意志发电”、让民众去图书馆吹冷气等荒谬建议,这些举措有的毫无作用,有的能缓解用电紧张,却比启用“核四”增加更多污染。

    经济环境已如此糟糕,但民进党当局却出于选举的考量,不惜让全体台湾民众负债,举债推动8800亿元新台币的“前瞻基础建设计划”,其中一半费用要花在绿营执政县市的轻轨建设上。岛内舆论批评,这样的建设只会拉升房价,对改善经济环境、促进企业投资丝毫没有作用。然而针对处理国民党党产、年金改革等打击对手阵营、无助于经济发展的做法,民进党却是火力全开,忙得不亦乐乎。(记者  柴逸扉)


(实习编辑:臧敏)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