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华夏鉴赏>正文

“中国哲学是我的‘守护神’”

——访青年艺术家文蔚

2020-10-10 10:41 来源:《祖国》杂志

 文蔚将心中的情愫寄托笔尖,将世间的万物挥毫落纸,无论是画作中的柔情仕女,还是巍峨的山水,都传递出她对己、对人、对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文蔚说:“中国哲学是我的‘守护神’。一个艺术家,如果心中无道,脚下自然也就无道,艺术应该是描绘内心的,或是表达心的光明、恬淡,或是传达一种执着、善良。如果没有内心的积累,没有灵感与情感的碰撞,画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打动人。”

  文蔚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文蔚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缘,始自从小被父亲要求背诵《道德经》。虽然当时懵懂的她,还不能理解拗口古文中蕴含的人间至理,但在一遍遍的反复背诵中,先贤的话语却刻在了她的心中。
  从山清水秀的四川来到北京,到求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拜师崔如琢,成为受人赞誉的实力派书画家,在外人看来,文蔚的艺术之路是一帆风顺的。而实际上,她也曾经历过遭遇挫折的艰难岁月。好在少年时铭记在心的《道德经》,将她从彷徨中拉了出来。
  当时的她回忆起《道德经》中的“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时,好似被“疏通筋脉”般释怀。——正因为天地无私,只求万物,所以长存;而人若以无私处世,接受当下,不多求,不妄求,最终反而能够成就自我。又云君子不争,厚重少文,只静默精进,而后可得万物。而“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规律之道,令文蔚忍不住感慨:“其实人就应该这样活着。认清规律,顺应规律。于世间诸多浮华、不必要中,立定自己。”
  有了这样的经历,她对中国哲学有了深刻的认识,她说:“中国哲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它更像是一种‘解’、一种指引、一种答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老子的哲学中,文蔚最看重的观点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有”与“无”相辅相成,“无”便是“道”,中国哲学中的“无”与西方哲学谈到的“空”又不同,“无”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仅包含了我们作为人的认知不能触及的部分,还包含整个宇宙,是一种圆满、一种整全。对此,文蔚深刻体会到,要想“有所为”,需得先“无为”,这里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退为进,尽量将那股柔和的力量,凝聚心间,一定要能够先“收回来”,再“打出去”。
  君子立身,知行合一,这股“柔和的力量”,自然也体现在文蔚的绘画创作中。画者,本自心源,文蔚的画也不例外。初见文蔚时,率先闪过的印象难免有“柔弱”、“温柔”这样的字眼,只因她身着旗袍像画中人一样坐在那里,身形纤细,轻言慢语,美而不自知。但这样的一个女子,行之于笔,却不尽是闺阁闲情。观其丈二大画,淋漓挥洒,磅礴大气,多有豪情。再看她的仕女,近期较以往也多了许多改变,笔下女子顾盼流连,有情有义之余,又增添几分洒脱与自信。
  文蔚形容自己的创作是“慢慢的来,热烈的来,淡淡的走”,正是因为老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才让她有了气定神闲的底气、潜心精研的沉稳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之心。有一次,她与朋友聊起如今的艺术现象,说:“艺术应该是有标准的,现在市面上很多人,基础不强,舍本逐末,为了创作而创作,或无病呻吟,或阴阳怪气,导致很多作品都不正。”朋友对一向言辞温柔的文蔚说出的这番话大感惊讶。
  在文蔚看来,艺术展现的是艺术家的“自我”,艺术家对自己应该有高标准、高要求,绝不可“见风使舵”,更不可“人云亦云”。她认为“真”是第一位的,艺术家应关注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自己那最自然、放松、纯粹的自由状态。
  执笔挥墨多年,在老子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文蔚接收到那股“打进来”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指引下,她步履不停、砥砺前行。文蔚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那颗想要继承传统、发扬传统并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力量的“赤子之心”。(《祖国》/程四化)

(本文作品均为文蔚创作)











(责任编辑:王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