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记者王子鸿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是海南“三江”(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之源,也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拥有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鹦歌岭、百花岭、飞水岭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3.74%,生态环境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全省最优,素有“海南绿肺”“ 森林王国”“ 绿色宝库”等美誉。
二、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产观融合。通过规划引领,将项目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发挥项目最大效益。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根据“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原则,将项目建设与整村推进、富美乡村、旅游村庄建设共同推进,计划用三年时间,分步实施水环境治理项目。2016年计划投资1.32亿元,建成48个农村富美乡村污水处理站,2个乡镇(农场)污水厂,2个自来水厂;2017年计划投资5.71亿元,建成244个农村富美乡村污水处理站,建成7个乡镇(农场)污水处理厂,1个新城区管道,3个乡镇自来水厂;2018年计划投资6.06亿元,建成252个农村富美乡村污水处理站,建成4个乡镇(农场)污水处理厂,1个乡镇自来水厂。二是坚持产观一体。牢固树立“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理念,综合考虑村庄黎苗民族特色、房屋分布及地势情况等因素,将项目选址和外貌设计融入村庄建设,实现项目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有机结合,促进产业和景观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因地制宜,优化项目建设。根据村庄地理位置、附近山体水系分布等情况,合理选择治理模式。一是积极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模式。镇区共同处理模式。与镇区距离较近(一般2公里以内),高程符合要求且具备施工条件的村庄,生活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可接入邻近镇区市政污水网,利用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联村合建模式。针对距离较近(一般2公里以内,不存在山体、河流阻隔)、居住相对集中、高程符合要求的两个或多个自然村,可通过污水管网收集统一处理。单村建设模式。在一个自然村内单独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可采用中小型污水处理设备或生态化处理等形式处理农村污水。适用于居住相对集中,不具备联村模式的村庄。模式较为常用,便于后续维护管理。农户分散处理模式。对于农户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农户分散处理模式,即不集中建设村内污水收集管网,将生活污水进行单户或几户收集后单独治理。可采用适合单户、几户建设的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也可近期采取化粪池、沼气池简单预处理,后期条件允许情况下再进一步配套后续处理设施或敷设统一收集管网。二是适宜选择处理工艺。集中/相对集中型处理模式可采用“预处理+厌氧好氧生物处理+生态处理”的处理工艺,以各户化粪池、沼气池为预处理设施,利用厌氧及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后,将余水通过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态化处理方式,进一步降低水中氮磷浓度,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分散型处理模式可采用“预处理设施+生态小湿地”的处理工艺,采用化粪池、沼气池进行预处理设施初步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物,再通过生态小湿地植物根系的吸附、拦截、吸收、降解等功能及内部填充的滤料对污水进一步净化处理。
采取PPP模式开展的富美乡村污水治理工作是一项利县利民利长远的民生工程,今后,琼中将围绕总体建设目标,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治理工作。一是按照“抓点、连线、成片”方法,总结推广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加快推进14个乡镇及农场污水处理工程、519个富美乡村污水处理站点和6个乡镇自来水工程建设。二是积极向省财政厅、省住建厅和省环保厅等部门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年度创建任务。三是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开通富美乡村水环境治理项目“绿色审批通道”,推行专人负责、并联审批、跟踪服务,切实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四是建立健全富美乡村污水处理长效运行维护机制,加强对村民的思想引导,提高“主人翁”意识,建设琼中富美乡村。
(责任编辑:周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