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祖国时政 >专题报道>正文

内蒙古:建设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2017-06-12 14:24 来源:《祖国》杂志

  70年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不仅开创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提供了成功范例和良好榜样。
  文化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内蒙古教育十分落后,当时各级各类学校共有3848所,其中初中只有17所,高中仅有4所,没有一所大学。蒙古族群众中,每万人中仅有350人上过小学,7人上过中学,文盲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教育飞速发展,并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各级各类学校最多时达到2万多所。现今,内蒙古有初中693所,高中289所,大学53所,蒙古族群众中每1万人就有134人上大学,基本消除了文盲,大批的硕士、博士生脱颖而出。去年,高中、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达到93%和33%以上,而与之相对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的人口文盲率接近90%。如今,各学段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均超出其人口所占比例,进入全国前列。



  蒙古舞表演


  卫生健康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前,缺医少药,鼠疫、天花、结核病、克山病等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每年夺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婴儿死亡率超过430‰,孕产妇死亡率为1600/10万,人均寿命不足35岁(其中蒙古族群众的平均寿命只有19.6岁),如今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5.8岁。70年来,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卫生技术人员分别是1947年的440多倍和32倍。如今,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覆盖率达到98%以上,大病保险覆盖城乡所有参保居民,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现代化建设与脱贫致富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城镇化率仅有12%左右,如今农牧民纷纷进城安居乐业,城镇化率已超过60%。当时呼和浩特仅有一辆公共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车,如今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9万公里,形成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其落后,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仅有5.37亿元,工业只有少量的皮毛、粮油等小工厂小作坊,工业增加值只有0.37亿元。2016年底,内蒙古生产总值超1.8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万元,分别列全国第十六位、第六位;工业增加值775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比1947年分别增长642倍和6148倍。如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内蒙古依旧保持着7.3%左右的增长速度。
  过去,农村牧区基本上都是土房、旧房和危房,大部分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部分农牧民生活困难。改革开放使农牧区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综合运用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全区贫困人口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0万人锐减到现在的55.6万人。
  1959年10月15日,包钢1号高炉投产,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伴随国家“一五”计划中钢铁、机械制造等重点项目的安家落户,塞外“水旱码头”包头开始有了新的代称“草原钢城”。从此,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包头重工业基地屹立于北疆。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适应经济新常态,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老格局,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提档升级,国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已成规模,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领跑全国。大批传统工业升级项目建成投产,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信息产业巨头纷纷落户,云计算服务器达90万台,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集群。
  内蒙古全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连年实现“双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生态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好势头,筑起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2002年至2009年连续8年GDP增速在全国名列各省区市第一,开始了令海内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被理论界称为“内蒙古现象”。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长调、呼麦、蒙医、兽皮制作、篝火节等44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整理出版《蒙古秘史》《格斯尔汗传》《江格尔》《鄂伦春语释译》等大批民族典籍、口传古籍,发掘整理上千种歌舞、音乐等民间艺术。

  2016年底,全区粮食产量达556亿斤,年度牲畜存栏量达1.36亿头(只),分别是自治区成立之初的15倍和14倍;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生产的有机农作物产量占全国1/3,稳居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区之列。



  蒙牛工业旅游景区


  “十二五”时期,全区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百姓安居和创业就业工程,使178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去年又有2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末的1437元增加到目前的3100元,年均增幅高于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平均水平。去年,内蒙古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97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09元。
  如今,内蒙古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1.39平方米,是1990年的3.5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26.07平方米,是1990年的2.2倍。
  多年来,内蒙古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六大优势产业。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以上。现阶段,内蒙古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第一。
  2016年,面对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矛盾,内蒙古自治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三去一降一补”全面发力。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前三季度分别去炼铁、炼钢和煤炭产能224万吨、67万吨和330万吨,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达750多亿元。教育、文化、卫生3项投资增速高于总投资17.2个百分点。
  2016年内蒙古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8632.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628.7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078.9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7925.0亿元,增长8.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4069元。三次产业结构呈现明显变化,第三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9.1:50.5:40.4 调整为2016年的8.8:48.7:42.5,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767.4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出口289.1亿元,同比下降17.4%,进口478.3亿元,增长8.9%。全区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排名第25位,比2015年上升1位。全区14个盟市(含二连浩特市、满洲里市)中有8个盟市进出口额呈现增长趋势。2016年,自治区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1419家,同比增长16.8%,全区备案登记企业数达11593家,同比增长13.9%。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实效。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大规模推进,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正式启动,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提高。
  节能降耗成绩突出。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工作有力推进,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2%,高于全年下降2.8%的目标。
  2016年以来,自治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五大任务”的贯彻落实,企业经营成本持续下降、工业企业效益显着回升、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加强,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转型压力下的内蒙古经济拓展出了一片新空间。
  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全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自治区将加快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专项方案。
  去产能方面,在确保完成化解任务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由“量的控制”向“引导去产能与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相结合”转变,为进一步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推动企业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工作重心的转变将有力助推全区主导产业结构优化、脱困升级。
  去库存方面,包括财税、户籍领域等一揽子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的预期大幅升温,鄂尔多斯创新开展的“房票”政策也将进一步推广,一系列创新、务实的政策组合将有效刺激和激活新需求入市,进而稳定全区房地产市场,并带动上下游行业发展。
  去杠杆方面,将继续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并制定中长期债务风险化解规划和应急处置预案,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经济金融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降成本方面,在继续落实好49项降低企业成本举措,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将加大对制造业增值税、“五险一金”等企业支出项目的调整力度,有助于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稳定企业生产。
  补短板方面,将全面加大对减贫脱贫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为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保障。
  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方向
  为顺应市场新趋势,内蒙古自治区将在以下方向着力发展:
  一是以“6+7”产业发展为重点(“6”是指近年来支撑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亟待转型升级。“7”是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蒙中医药等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工业经济提质升级。抓住能源、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调整和市场倒逼的机遇,通过“强链、补链、建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传统产业产出效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的培育扶持力度,发挥创投基金、引导基金和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6+7”配套支撑。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通过商务营运中心、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打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6+7”产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重点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三是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升级。围绕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主线,加快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有利于发展大旅游的体制机制,逐步补齐短板;推动草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一批体现草原文化、彰显北疆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旅游+”,把旅游“吃厕住行游购娱、文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融入任何产业、任何项目,推动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层次。
  四是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平台。依托重点口岸,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载体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经贸合作平台和人文交流平台。
  五是做好环境配套。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动开放的优先领域,加强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加快交通、能源、通信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投资便利化机制,强化投资领域合作。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立含金融、通关、物流、退税、外汇等环节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六是加强口岸与腹地联动。打好口岸服务牌,创新模式、简化手续,提升通关效率;建立统一的口岸监控指挥系统,完善查验配套设施,提升口岸通关能力;打好腹地加工牌,在沿黄沿线经济带等腹地布局进出口加工项目;推动口岸服务功能向腹地延伸,推动腹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沿边地区延伸。
  七是把握住资源优势,以科技创新构筑产业链经济。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延伸产业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推动能源、化工、大数据、稀土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
  八是把握准居民消费升级关键期,以品质提升推动消费供给创新。围绕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消费模式的演变,完善产品消费结构、提升服务消费品质,营造多元一体的综合消费环境;鼓励企业“精致生产”“个性生产”,通过“品质革命”引导需求回流。

  九是把握好呼包鄂人力资源集聚优势,强化创新的人才支撑。发挥呼包鄂地区研发力量集中、各类园区集中、创新创业基地集中的优势,放大人才集聚效应;围绕构筑全产业链经济和消费供给创新,大力引进适用人才;理顺人才公共服务体制,保障区外人才来区工作、生活待遇。



  2016年12月28日,中国进出口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成立。图为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和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布小林分别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新兴增长动力持续发力

  预计2017年,服务业继续领跑全区经济的趋势不会变,尤其是旅游、大数据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为服务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旅游方面,内蒙古自然风光辽阔壮美、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下阶段,自治区将着眼于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方位宣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必将成为一支拉动消费升级、带动相关行业增长的主力军。大数据方面,目前,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华为、中兴、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科技龙头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全区已建成70万台服务器的总承载能力,规模领跑全国。2016年10月初,内蒙古入选第二批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又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重大政策机遇。此外,从2016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大数据基础信息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并给予企业优惠政策扶持。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可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通过“互联网+”改造升级全区的传统产业,又可以催生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各类新兴业态,将成为推动全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本文作者付东梅、刘军、田晓明单位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周金玉)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