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军事观察 >军旅生活>正文

“家伙什”都没带,野战文化工作咋开展?

2018-11-15 16:49 来源:中国军网

驻训“去生活化”,物资携带精简,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瞄准实战,推动政治工作于无形中显威力——

“家伙什”都没带,野战文化工作咋开展?

时值深秋,寒意袭人。当记者来到西部战区陆军某合成旅野外驻训地时,苍莽戈壁突降大雨,训练场上却仍是热火朝天,官兵们摸爬滚打,斗志高昂。

“强有力的野战文化工作功不可没。”旅宣传科科长高安勇卖起了关子:“尤其在今年这种情况下,格外不易。”

怎么回事?原来在今年驻训前,这个旅落实“去生活化”要求,严格按照实战化标准制订物资携带规范,像乒乓球桌、羽毛球网、乐器等都不能带,原本装了大半个车厢的政治工作物资器材只剩下几个野战文化器材箱。高安勇不禁犯了愁:“家伙什”都没带,文化工作咋开展?

“驻训不是郊游,坛坛罐罐一大堆,怎么打仗?”旅政委苏程的态度却十分坚定,只有真正瞄向战时要求,才能为文化工作添上野味战味。

抬眼环顾,依山散布的驻训场不亮旗帜、不贴标语,以往轰轰烈烈、风格显著的野战文化元素仿佛销声匿迹,土黄色的伪装网与地形地貌融为一体。

“原来那些文化景观好看归好看,但容易暴露目标,而且不便转移。”高安勇告诉记者,“从实战出发,是如今野外驻训条件下开展野战文化工作遵循的第一原则。”

记者在现场看到,以往特征显著、功能齐全的文化大帐篷不见了,各类便携式的文化装备化整为零分散到班排帐篷中;书籍不再统一陈列,而是在各帐篷的书报袋中流转,官兵读书更加便捷;电影不再集中播放,营连野战影音器材箱就地一架,看新闻、看电影、看教育片都不在话下……

大场面的文艺演出少了,但营连的“文化特色队”却活跃起来。由侦察营官兵组成的武术队,将擒拿格斗、刺杀操等课目进行加工改编,空闲时间在各营巡回演出,深受官兵喜爱。

文化育人有声有色,传统教育春风化雨。在训练间隙,各连队组织开展“每天讲一个战斗故事,每周讲一个英模人物”活动,官兵在收集、讲述和聆听的过程中,重温光辉连史,赓续红色血脉,不断加深认同感和责任感。

“文化工作抓有形的少了,抓无形的多了,作风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明显。”一路走来,虽然响亮的口号、鲜明的标语少了,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早已融入官兵内心,转化为练兵备战、精武强能的实际行动。(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李 森 陈善锋

别让“架子”遮了“里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中,该旅一名宣传干事坦言,这是他在驻训之初最深的感受。仿佛离开那些坛坛罐罐,开展野战文化工作就会束手无策。

的确,野战文化工作要服务实战,就应该在形式上寻求创新突破。但细细思量,有多少形式样式只能用于平时,而无法适应战时。

军队文化工作最重要的“米”,不是用来“搭架子”的那些坛坛罐罐,而是官兵信仰的培塑和精神的养成。回顾我军历史,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在老山的猫耳洞中,简洁有力的文化工作都在战地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做好实战化训练中的文化工作,我们更应该抛开“架子”,直入“里子”,让“简约而不简单”的野战文化真正融入战场、彰显威力。(孙利波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