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调研,干部群众有的说,‘村霸’一除,村里连空气都是清爽的;有的说,到处都是‘眼睛’盯着,谁还敢胡作非为?”贵州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对记者说,省纪委对政治生态建设情况进行集中“会诊”、综合研判,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狠抓问题整改、作风整治、腐败治理,干部群众普遍感觉变化明显。
2017年7月至9月,贵州省纪委常委会先后召开10场分析研判会,逐一专题听取了全省9个市州和贵安新区纪委关于本地政治生态建设情况的汇报,一对一开展集中“会诊”、综合研判,既落细落小、分类诊治,又着眼全局、综合施治。各地积极整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维护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七个有之’在有的地方有声有形有影,你们发现了吗?制止了吗?查处了吗?”
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情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情况、选人用人风气、正风反腐情况、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的认可度……贵州省纪委划定了与政治生态建设密切相关的研判内容,要求全省各地纪委深入调研、反复组织讨论,形成情况报告。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报告中,对原州委书记廖少华严重违纪给当地政治生态造成的污染分析不到位;安顺市的报告中,对“树木”与“森林”的关系认识不透彻……不少市州因对当前政治生态基本情况分析不准确、对问题原因挖掘不深入等,被要求“返工”。
写好报告只是开始,在分析研判会上经得起“检验”才显功夫。
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夏红民指出,通过研判把存在的问题找准,是指导督促各级纪委压实监督责任,把政治生态“护林员”工作做精做实做细的关键。
“‘七个有之’在有的地方有声有形有影,你们发现了吗?制止了吗?查处了吗?”在听取贵阳市纪委对本地政治生态情况的报告时,夏红民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准确研判、把握政治生态状况,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责、心中有策。
10场分析研判会上,贵州省纪委“把脉”全省各地政治生态情况,不含糊不绕圈,见人见事,直戳痛点——
对各地存在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进行政治“画像”,深挖“四个意识”不强、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等问题。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存在3起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且被曝光的突出问题,被省纪委直指“‘四个意识’不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不力”。
对“七个有之”问题进行“画像”,把各地存在的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等方面的问题摆出来。如党中央、国务院早在2004年就明令禁止新建高尔夫球场,但直至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独山县依然顶风违纪,对整改要求置若罔闻。
对各地发生的重大腐败案件及窝案串案,不仅指出其对政治生态的破坏,还深入挖掘背后深层次问题。省纪委指出黔东南州原州委书记廖少华案牵涉厅级干部9人、原副州长洪金洲案牵涉该州各级干部多人,暴露出该州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用权任性不受约束、封官许愿培植私人势力等问题……
找出“病因”,才能开出“药方”;精准“画像”,整改方有方向、有重心。
“铜仁市碧江区党代会3天就喝了上百瓶酒,会风不正的背后是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党员干部组织观念淡薄、纪律和规矩意识缺失所致,必须强化党的建设,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纳雍县曾在一年左右时间内有5名县级干部、8名科级干部被查处,班子几乎瘫痪。其根源在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领导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履行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必须压紧压实‘两个责任’……”贵州省纪委围绕“树木”和“森林”的情况,综合分析了政治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各地存在的200余个典型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出了“药方”。针对安顺市信访举报量下降的情况,省纪委要求“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积极拓展渠道,主动发现问题”。
分析研判之后,贵州省纪委将意见反馈给各市州及贵安新区党委负责人。对一些权力集中、资金密集、廉政风险较高的重点行业和领域,贵州省纪委也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形成全省的政治生态研判报告,作为省委主要领导掌握全省政治生态现状、履行管党治党责任的参考依据。
“拿出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
有了“药方”更要抓好整改落实。
贵州省纪委通过实地调研、专项检查、书面督查等方式,对各市(州)、贵安新区及部分县(区)进行督导,向各级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传导整改责任和压力。
形成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离不开“头雁效应”的发挥。
自收到省纪委关于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的反馈意见后,各地党委书记纷纷表示将带头落实好主体责任,把“树木”和“森林”管护好。
在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看来,“在办公室坐着看不到整改中的问题。”为详细了解整改情况,陈昌旭先后深入脱贫攻坚、应急值守等一线察访,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确保整改落地。
各地探索建立以“签字背书”、责任清单为主的责任分解机制,以履责纪实、一把手提醒谈话为主的压力传导机制,积极落实整改。
毕节市围绕“护什么”“谁来护”“怎么护”,提出创建党内政治纪律、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基层治理能力、监督执纪问责五个“管护区”,层层分解、压实责任;遵义市委号召全市“拿出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深化整治、见底见效”,围绕反馈意见,明确42项重点任务以及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时限,定期召开专题会调度落实情况;围绕规范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突出勤政廉政的风向标,贵阳市制定了从严管理干部体系,解决党员干部“唱功好、做功差,表态快、落实慢”等问题,铜仁市出台《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决定》,配套出台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等。
情况更清,责任方能更明。各地纪委参照省纪委的做法,也分别开展了党内政治生态研判,自上而下逐级整改。
标本兼治,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地处黔西南州的万峰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兴义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员景区,享有“万峰之湖,西南之最,南国风光,山水画卷”的美誉。然而,曾几何时,这里违规网箱养鱼失控,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今,往日曾绵延湖面数里的养鱼网箱已不见踪影,湖水清澈见底,水天一色。
“‘退渔还湖’‘转产上岸’既保住了绿水青山,也保住了我们的收益。”村民王相林原是养鱼户,现在上岸种起了芒果树,“万峰湖环境变美了,我们生活也更好了。”
这一变化,缘于省纪委针对黔西南州政治生态分析研判的反馈意见——万峰湖网箱养殖严重失控问题根源是“四个意识”不够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力。针对这一意见,黔西南州立即启动万峰湖清网、清源、清违行动,对失职失责的4名干部进行了问责。
贵州省各地对照反馈意见,对突出问题及时开展专项整治,问责一批失职失责干部。同时,以铁的决心剜除腐败“毒瘤”,肃清腐败分子的恶劣影响。
不久前,贵州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秋斌接受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审查调查的消息在当地引发震动。一年来,贵州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7000件,给予党纪政纪(务)处分17398人。省纪委严肃查处了黔西南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原党组书记周玉仁,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耿黔生以及凤冈县委原书记廖其刚、大方县委原书记张瀚时、从江县委原书记张广渊等“关键少数”。各地重点查处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共查处市(州)管干部272人。
针对具体问题,要靶向整治精准打击;而对共性问题,则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清除政治生态“污染源”,做到标本兼治,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针对未形成良好的“不敢腐”氛围的问题,贵州省通过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三转”,激发“1+1>2”的倍增效应。各级监委挂牌成立以来,忠实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立案1000多件,通过严肃惩治进一步促进标本兼治。
针对有的行业和领域腐败易发多发、监管漏洞多的问题,贵州省建立“一案一整改”机制,督促案发单位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促进政治生态持续改善。
针对“不能腐”的机制没建牢的问题,各地聚焦扶贫民生领域等重点领域,开展纪律监督“数据铁笼”试点工程建设,打造“大数据”监督系统,借助大数据手段精准发现违纪违法问题。其中,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已采集5.5亿条民生资金类数据,比对发现问题数据27.5万余条,通过核实发现违规问题6934个,立案186件,追回资金615万余元。通过大数据监督,还实现了对党员干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贵州省纪委有关负责人说,贵州将为巩固山清水秀政治生态继续努力。(记者 邱杰 通讯员 任廷会)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