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任海泉中将
2018年7月30日,中共新县县委和大别山干部学院隆重举行纪念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暨大别山精神研讨会,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作为鄂豫皖边区的第一块根据地,作为鄂豫皖苏区的摇篮,柴山保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将永垂青史。
最早听说有个地方叫柴山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给李德生首长当秘书的时候。据首长讲,柴山保的“保”是“保甲”的“保”而非“城堡”的“堡”。后来保甲制度废除了,人们还想用这个地名,有些文献就将“柴山保”写成了“柴山堡”。首长就出生在柴山保一个叫李家洼的小山村。
首长给我讲了很多发生在柴山保的故事。柴山保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界,四面环山,物产丰富,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具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良好条件。从1928年6月红军进入柴山保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了徐向前、王树声、许继慎、吴光浩、吴焕先、戴克敏等革命先辈的斗争足迹,走出了李德生、吴华夺、程世清、王才贵、张百春、鲁家汉等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开国将军。
首长对柴山保的回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受启发的有这么几点:
要有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从血的教训中得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科学论断。作为党早期建立的一支革命武装,红七军从黄麻起义、木兰山游击到创建柴山保革命根据地,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学习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自从有了柴山保这块鄂豫皖最早也是最大的根据地,革命的大树就在大别山区扎下了深根,越长越旺。随着革命力量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鄂豫皖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苏区之一,柴山保也成了鄂豫皖苏区的首府。后来,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固然有敌我力量悬殊等方面的原因,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犯了肃反扩大化等左倾错误,也是分不开的。
从解决人民最关切的问题抓起。旧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全国乡村的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豪绅手里,广大贫苦农民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处境十分艰难。李德生首长家里没有土地,母亲早亡,父亲给富人打工累了一身病。为了养活这棵独根苗,家里就让他从小给别人放牛,图的是能吃点人家给的剩饭。我们党创建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就是从解决土地问题入手的。苏维埃政府先是规定“耕者有其田,谁种归谁收”。接着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二十石地以下的暂时不动。后来全面土改,不分贫富,人均三亩地。这样,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争积极性,使他们铁了心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土豪是个鳖,农民是块铁。要打共产党,除非天来灭。”这首当时流传很广的歌谣,唱出了广大翻身农民的心声。
真正地把群众组织起来。旧社会的农民本来是一盘散沙,共产党把他们组织起来,就变成攻不破、打不烂的铜墙铁壁。那时,我们党在柴山保不仅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游击队,还像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了工会、妇女会、贫农团、共青团、少年先锋队和童子团,把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吸引到党和红军的周围。李德生首长那时是童子团团长,带领村里二十多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站岗放哨、盘查行人、砸庙子、搞游行,成为革命的小兵。特别是在粉碎敌人“会剿”和“清乡”的斗争中,童子团发挥路熟、地形熟的优势,给红军游击队送信、带路、搞情报、转移群众,起了不小的作用。这段斗争经历对首长十分重要,为他十四岁就参加红军,从此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成长为我军著名的战将,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度重视宣传教育,让革命道理深入人心。李德生首长说,一块革命根据地,就是一个坚强的红色堡垒。红军撤出根据地后,国民党对根据地人民实行白色恐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根据地的红旗始终没有倒,为什么?这是共产党注重宣传教育的结果。有人说,农民没有文化,不懂马列主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农民虽然没有文化,但都有吃苦受难的亲身体验,阶级觉悟高,容易接受革命道理,并且以此作为翻身求解放的武器,很快就能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据李德生首长和戴季英老人回忆,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柴山保的农民为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而作,经过根据地领导人的修改提炼,从这里传向全国各个根据地的。最初歌词的第二句是“鲜红的旗帜扯呀扯起来”,后来唱成了“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今年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创建九十周年,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会改变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总结、宣传、借鉴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弘扬蕴含其中的大别山精神,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李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