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文化中国 >艺术人生>正文

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设立“迦陵基金”

叶嘉莹:舍财饲诗词莲心向南开

2018-06-05 14:03 来源:北京青年报

供图/视觉中国

   6月3日,第五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在郑州召开。

    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这一基金的设立目的便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支持中华诗词文化的教育与传播,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毕生的志业。

    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当天没能来到现场,她录制了视频在现场播放。

    在迦陵学舍官方微信中对基金的介绍是,2016年,叶嘉莹全权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卖掉当年她恐怕老无所依而在天津购置的一处房产,卖房所得380万元全部用于设立南开大学迦陵基金。

    2017年,叶嘉莹再次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房产变卖,这一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纳入迦陵基金。自此,叶先生将毕生所得全部奉献给了南开,奉献给了中华古典诗词。


    内存

    叶嘉莹与南开的缘分

    1979年,身居海外的叶嘉莹希望回到中国教书的申请被批准,她在香港的国货商店买了一套人民装。在北大短期讲课以后,受恩师顾随先生之好友李霁野先生的邀请,到天津南开大学继续讲课,当时南开大学的书记把她从北京接到南开大学。此番回国讲学她全部自费,讲课也不要任何报酬。当年南开大学请叶嘉莹讲授汉魏南北朝诗,55岁的叶嘉莹每周上两次课,300人的大教室每次都人挤人,连窗台上都坐着学生。

    “我也是个骆驼”

    此后,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国内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先生一直坚守在讲台上。

    1993年叶嘉莹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1997年改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约10万美金创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

    “驼庵”一词,取骆驼吃苦耐劳的寓意,顾随在晚年选择将其作为自己的别号。叶嘉莹曾表示,用骆驼的形象比喻她的人生经历也十分贴切: “我现在92岁,从我毕业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教学,不但没有一年停止过,而且我常常在各地讲学,所以我讲我也是个骆驼,而且我也是从艰苦的环境走来的,如同一个从那没有饮料没有食物的沙漠之中走来的骆驼。”2016年,在南开大学谈诗忆往时叶嘉莹如是说道。

    “托身从此永无乖”

    2015年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96周年校庆日当天,学校为叶嘉莹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正式定居于南开园。

    学舍以叶嘉莹先生的号定名为“迦陵学舍”。学舍启用当日叶嘉莹特意赋诗一首以表谢意:“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叶嘉莹看来,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是如此”。她选择定居在南开,是一种情感的必然。

    “要见天孙织锦成”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诗词,是因为我觉得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接受。”叶嘉莹说,“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我的老师。”

    叶嘉莹多次在讲座中表示:“我个人平生离乱经过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能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莲花是凋零了,但有一粒莲子留下来,我希望把中国文化传统美好的种子留下来。”

    2019年,将是叶嘉莹回国执教40周年,近来一段时间一部名为《掬水月在手》的个人传记纪录片正在筹备中,叶嘉莹在迦陵学舍多次接受了电影拍摄组的深度采访。这部电影从去年开始筹拍,团队不仅寻访了叶嘉莹先生驻足过的城市,也采访了与叶先生相熟的42位人士,包括作家白先勇,诗人痖弦、席慕蓉,汉学家宇文所安夫妇,书法家谢琰等,目前电影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预计明年上半年与观众见面。(记者  张知依)

    本文综合《今日中国》杂志2017年第2期《叶嘉莹:叶落归根再出发》以及南开新闻网《叶嘉莹南开谈诗忆往》


(责任编辑:黄婷)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