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祖国》报道 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实体经济与金融力量”思客会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他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风险是立体的、高度流动和高度市场化的,甚至有国际的传递。他同时表示,监管的核心还是要推动结构性变革,推动金融创新。通过监管消除风险、控制风险,同时提高金融的供给效率,这才是监管的核心。
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金融风险十分必要
金融风险需要社会高度认可、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不能出现危机式的金融风险,即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出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就是灾难。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整个金融结构还没有转型,金融的结构弹性还不好,吸收和消化风险能力还有所欠缺。
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金融风险。但又不能在停止中静态地控制金融风险。在静态中监管金融风险比较容易,但是意义不大。监管的核心还是要推动结构性变革,推动金融创新。通过监管去消除风险、控制风险,同时提高金融的供给效率,这才是监管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管控金融风险十分必要。
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功经验,这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同样适用。金融业的开放一般指三个层面:第一,机构的开放。第二,人民币的开放,也就是人民币可自由交易的变革。第三,整个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体系开放是从机构开放开始的。如果我们一步步走下去,实际上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结构、业态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科技对金融的颠覆性影响会改变中国金融业态
金融改革在我看来主要是两大方面。第一,结构性改革。中国的金融结构性改革道路非常漫长,其中包含着资产结构的改革。中国金融资产的结构相对比较传统,实际上这种现状满足不了社会、机构、居民对多样化金融资产的需求,所以必须推动整个金融资产结构的改革。金融资产结构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正向化金融资产的比例,扩大其规模。因为只有这部分资产收益率相对是高的,虽然风险也大。也就是说这部分资产增加之后,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多元化资产的需求,可以在更高层次上配置和供给需求。
第二,业态的改革。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对金融的渗透,科技对金融的颠覆性影响,这会改变整个中国的业态,会提升金融的效率。当然,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整个金融风险的业态也会发生变化。
伴随着资产结构发生变化,整个金融体系由过去主要以融资为主,慢慢过渡到融资和财务管理为主,因为证券化资产规模的增大、结构的调整提升,必须要满足社会的财富管理需求。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它的整体功能会发生变化。
此外,风险也会变化。过去的金融活动是以金融机构为轴心来展开,所以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得特别重要,因此过去的金融监管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然而由于整个金融行业结构和业态发生变化,现在的风险已由以机构为主,变成机构和市场风险并重。这个时候,市场风险的重要性骤然加大。因为证券化资产都是市场的基础资产,这部分资产的风险主要与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有关。因此,在改革开放进行过程中,风险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什么我要说在改革开放中管控风险呢?业态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已经令整个金融行业的风险发生很大变化。
未来中国的金融风险是立体的、流动的、市场化的
由于科技的渗透,整个金融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最重要的就是支付业态的变化,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新型支付业态。业态的变化催生了一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型金融功能,包括资产管理等。其实在科技向金融业渗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风险,这些风险的核心同样是透明度风险。就这个角度而言,业态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变化,业态变化了,风险也变化了。
再来看看开放。随着整个市场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开放,未来市场的开放等变量因素会不断加入进来。在这种情况下,风险会随之发生转移。如果把我刚才提过的两个改革也纳入进来,中国面临的风险就愈发立体化了。比如说人民币风险,尽管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完全可交易的货币,但在未来它要成为完全可交易的、自由流动的货币,甚至是国际性的、储备性的货币。届时人民币所面临的上下波动的风险比现在要大。
此外,还有债务违约的风险、银行流动性风险都在增加。随着银行的储蓄资源慢慢走向市场,其掌握的廉价储蓄资源慢慢减少,这样的情况推动了银行的结构性变革和银行功能的调整。银行作为一个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在下降,这就是所谓的去中介化。去中介化的过程意味着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的增加。当然,还有股市的风险。因为国际化之后,对股市而言,来自外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未来中国的金融风险是立体的。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风险,也不能单单依靠对传统金融机构某项业务的监管就能有效控制风险。风险高度流动性了,高度立体化了,高度市场化了,甚至有国际的传递,这对我们来说,防控风险至关重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研究所所长)
(责编:宋志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