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杂志/李彬 文/吴梦妍 在深圳教育界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曾亢的名字并不陌生。作为一名教师,他深耕基础教育一线二十余载,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作为一名学者,他以忘年之交的情谊与学界前辈携手同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学研究与道德哲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印记。他的故事,是教育者的坚守,是学术人的执着,更是新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生动写照。

曾亢,男,1977年生,广东梅州人,中共党员,现任教于深圳市宝安区弘雅小学。拥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学历,长期致力于科学无神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国学教育研究。现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员、广东老教授协会珠三角发展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助理等职,曾任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中国无神论学会南方研究中心副主任。参与国家级学术会议五十余场,独自发表和合作论文四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儒学、道德建设、文化软实力等,多篇成果发表于《前进》《广东老教授》等刊物,并与中山大学刘歌德教授合作多项重要课题。教育背景涵盖中文、投融资与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 学术路上的“忘年交”:与刘歌德教授的合作佳话 2014年,在中国无神论学会珠海年会上,37岁的曾亢与77岁的中山大学教授刘歌德初次相遇。相差四十岁的年龄,并未成为交流的障碍,反而促成了一段跨越代际的学术情缘。此后八年,两人合作撰写论文二十余篇,共同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二十余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道德哲学,从传统文化传承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后来双方共同出版《坚定文化自信》一书,该书在当时《长安街读书会》作为文化类第一推荐书籍,引起广泛关注。 刘歌德教授在《后记》中回忆:“小曾对我非常尊重,每次共同出席学术讨论会,他在生活、健康等方面都很照顾我,全程陪同,很贴心!”而曾亢则在文中深情写道:“刘老师是我的恩师,他的严谨治学与家国情怀深刻影响着我。”两人合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在路上》《道德是赢得人心的根本》等论文,不仅在《前进》等刊物发表,更成为学术论坛上的重要议题。这种“亦师亦友”的合作模式,展现了学术传承的动人力量。这段师生情谊不仅是学术传承的缩影,更饱含人文温度。

曾亢与中大刘歌德教授参加2018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坛,在中国社科院合影
教育与学术的“双轨人生” 作为深圳市弘雅小学的语文教师,曾亢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他投身教育工作长达二十多年,始终铭记师恩,将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师德传承下去,既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也在教育岗位上践行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他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坚持国学教育研究,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他主持的“国学经典诵读”项目,让学生在《论语》《道德经》的诵读中感受文化魅力;他撰写的《加强国学教育,构建科学世界观》等论文,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文化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撑。

曾亢与李春秋教授、田心铭教授合影。
在学术领域,曾亢的足迹遍布全国。他得到中山大学刘歌德、北师大李春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刘劲予等多位教授的悉心指导,专注于国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研究成果丰硕,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崭露头角,还在国外报刊上发表。他曾参与了第十二至第十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问道玉渊潭”学术研讨会等重要活动。他的研究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儒学是否宗教之辨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远在路上》等论文,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现实关怀。他尤其关注“道德建设”,从《道德——赢得人心的制高点》到《三论道德是赢得人心的根本》,系列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脉络。即便教学任务繁重,他仍坚持将学术研究与课堂实践结合,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曾亢参加第十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与北大王东教授合影。
初心如磐: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曾亢的学术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曾写道:“回顾自己走过的学术研究之路,我的内心心潮起伏,唯有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牢记使命,才能开辟未来!”这种使命感,体现在他对国家重大议题的关注中。 生活中的曾亢,同样秉持着“以德立身”的准则。他坚持每日陪伴父亲散步,与父母同住以尽孝道;他关心青年学生成长,曾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总裁班学习;他感恩师友,在论文集后记中一一致谢,谦逊之情溢于言表。 曾亢的故事,是当代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的缩影。他以教育为根基,以学术为桥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从三尺讲台到学术殿堂,他用行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谛。他与刘歌德教授合著的《坚定文化自信》一书,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言。正如他所言:“永远跟党走!”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他毕生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