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旅游卫生 >医疗卫生>正文

狄海波:走在意识研究领域的探索者

2025-03-11 14:17 来源:《祖国》杂志

  择一事,终一生。执着是突破阴霾,乘风破浪的所在。作为意识领域的探索者,狄海波对意识障碍有着更深度的理解和研究。在他看来,意识障碍患者每个人的情况并不相同,只有真实的了解患者当前的意识状态,才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精准医疗的模式,在意识障碍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帮助意识障碍患者,狄海波在研究治疗方式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推广和普及对长期的意识障碍状态患者的科学分类诊断。


  不畏艰难,科学诊断
  壮志在胸,理想在怀,即便前路布满荆棘,也阻挡不了狄海波开拓进取的心。他始终相信,走过暗自努力的时光,终会照亮意识研究前行的路。所以,自从事意识障碍研究以来,狄海波便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那些意识被困住的患者。而科学诊断,正是他迈向精准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无觉醒,仅有反射行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以往被称为植物人状态,觉醒但仅有反射行为,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最小意识状态(临床证实存在意识线索,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
  每年我国有近10万患者因颅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陷入昏迷,继而进入长期的意识障碍状态(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即传统意义上的“植物人”状态。但现阶段DOC患者的意识状态鉴定主要依靠临床医师的临床观察和量表评分,主观因素较多,误诊率高达40%。
  在狄海波看来,意识障碍概念的提出和普及,不仅可以更好地区分患者,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误诊,后期也能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与此同时,通过和Steven Laureys教授的Coma Science Group(昏迷科学小组)合作,参考他们已经建立的一套以行为学评估结合客观影像学的意识诊断体系,目前也有了不小的收获。
  “在科学诊断中前行,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狄海波这样说,也这样做。当然,诊断虽然是疾病治疗的重要一步,但有效的治疗手段,才是唤醒意识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科学诊断的同时,狄海波积极探索治疗方法。
  深度合作,创新探索
  作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教授;国际严重意识障碍状态研究框架中方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所长,狄海波在意识领域,有着极深的研究,从研究严重脑损伤患者的高级脑功能、临床诊断预测指标和促醒措施到为解决这类患者的诊断、预后、治疗和日常管理提供重要证据。可以说,狄海波的研究涉及到了意识障碍的各个方面。通过对这类患者提供的分级意识研究模型来研究人类意识。
  目前已在顶级国际期刊上发表意识障碍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单篇 SCI引用高达 301次,获得6项围绕意识障碍的国家级基金,其中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意识障碍临床证据的后部皮层意识相关性研究”,这是康复领域唯一的,也是意识障碍唯一的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科研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所以,2010年,狄海波筹建中国第一个意识障碍行业学会——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脑复苏学组,担任副主委和秘书长;同年成立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由他担任所长,这也是中国高校中唯一的意识障碍研究所。研究所与国际权威实验室比利时Liege大学ComaConsciousnessGroup建立起了长期深度合作关系。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多届中比意识障碍论坛,中外人员交流40多人次,签署了3个合作协议。
  2023年6月18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比意识与意识障碍论坛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启动会在杭师大仓前校区开幕。 中比意识障碍领域合作为推动我国意识障碍领域的发展和国际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尤其是2019年,由狄海波主持启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基于意识障碍临床证据的后部皮层意识相关性研究”,更是为国内各医疗机构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积累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奠定了基础,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中比20年的合作之际,以中比(瓦隆)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基于中央环路模型的意识障碍临床干预研究”正式启动为代表又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


  据狄海波介绍“中央环路模型”是目前最经典的意识理论,是意识干预康复手段的核心理论依据。中比(瓦隆)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从基础科研的角度去阐述意识障碍发生发展的机制,并为靶向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创新源泉。“中央环路模型”的研究同样进一步优化意识评估流程,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最终提供基于中央环路模型的双向互补干预方案,实现意识障碍精准评估-适应症筛选-分类治疗-疗效考察的标准化临床诊疗体系。
  同时,这次合作也是中国意识障碍行业走向标准化的重要见证。可以预见的是,意识研究作为中国的脑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发展,在DOC患者的诊断、预判、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做意识障碍研究20年,与 Laureys教授合作18年,实属不易。合作的基础是信任,更主要的是对这个学科的迷恋和对意识障碍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在狄海波的世界里,能够帮助意识障碍患者的所有事情,都是值得深耕探索的事情。或许,正是这样的执着,让他在意识领域,成绩斐然。
  传承是科研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没有传承,科研探索就将停滞不前。所以,狄海波所在的研究所提供浓厚的国际化学术氛围,不仅定期与世界上重要植物人医护和科学服务团队成员视频交流,还提供对于意识障碍和意识问题的全方位的学科知识和讨论。

  在这里,所有的成员都追求创新。他们的共同理念,就是唤醒那些被意识困住的患者,当这些患者再次苏醒之时,也是中国意识医学起飞的时刻,而狄海波团队,都在为这一时刻,深耕探索,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