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网帐号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新闻热线 01063878399

  • 微信

  • 新浪

  • 移动端

财经报道 >企业观察>正文

“无印良品”的品牌之争再起波澜,500万日方财产被冻结

2025-02-11 16:42 来源:《祖国》杂志

  《祖国》记者/韩东起   近日,相关法院做出对日本“无印良品”即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冻结500万元财产的裁定。继2021年11月份日本“无印良品”品牌被法院判决赔偿40万元并道歉以来,“无印良品”的品牌之争再起波澜。


  棉田无印良品北京方恒购物中心店
 “无印良品”初起争端
  2000年,“无印良品”第24类商标被北京棉田的子公司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以下简称“南华公司”)申请注册,随后在2004年7月21日,该商标经核准转让给了北京棉田公司,这就是中国“无印良品”的品牌商标来源。
  在北京棉田注册成功之前的1999年,日本株式会社良品计画已在中国大陆地区申请注册“无印良品MUJI”等商标,指定使用商品或服务包括第16、20、21、35、41 类。不过,其中并未涉及24类纺织类商品,直到2005年,日本无印良品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才正式成立。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中国商标网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11月12日,68个24类国际分类的无印良品商标,已有9个是由日本无印良品公司注册。日本公司可以在部分材质窗帘、寿衣商品上使用无印良品商标。而北京棉田在24类上的商品服务包含棉织品、毛巾、浴巾、枕套、被罩、印花丝织品、印花棉布、家用亚麻布、丝绸(布料)、鸭绒被、毛毯、丝毯等大部分24类商品,以上或涉商标侵害行为。

  同时,日本无印良品公司的天猫“无印良品MUJI官方旗舰店”和实体门店发布声明,称在布、毛巾、床罩等商标类别上,被其他公司“抢注”了“无印良品”商标。对此,棉田公司认为日本无印良品的声明意有所指,以日本无印良品传播谣言,给公司造成了损失构成商业诋毁为由,将日本无印良品起诉至法院,最后日本无印良品败诉。


  商标侵害和不正当竞争手段令双方再起波澜
  据了解,中国“无印良品”的商标所有权人是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下称棉田公司),该商标注册于2001年,核定使用在第24类“棉织品、毛巾、毛巾被、浴巾、枕巾、地巾、床单、枕套、被子、被罩、盖垫、坐垫罩”商品上。北京无印良品成立于2011年6月,棉田公司为其投资人之一。2011年6月,棉田公司授权北京无印良品在中国独家使用涉案商标,用于商标项下指定商品的生产、销售及宣传推广。
  而日本“无印良品”株式会社良品计画(下称良品计画)是注册于日本的一家企业,2005年5月其成立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活杂货等商品。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4月,日本无印良品对棉田公司第一个无印良品商标提出异议;2004年1月,商标局裁定棉田公司该商标予以核准注册后,日本无印良品多次复审申请,最终结果认定北京棉田公司对该商标的核准注册;双方诉讼持续到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日本无印良品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2000年4月6日之前其“无印良品”商标在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等地宣传使用的情况以及在这些地区的知名度情况,并不能证明其“无印良品”商标在中国大陆境内实际使用在第24类毛巾等商品上,并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故判决维持二审判决。2015年4月,日本“无印良品”涉及在毛毯、床罩、床褥、枕套等商品上使用“无印良品”构成商标侵权,棉田公司和北京无印良品公司作为共同原告,将良品计画、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9年,北京法院判处日本无印良品侵权事实成立,并要求日本无印良品刊登声明以消除影响;2021年11月,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与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画等相关商业诋毁纠纷一审法律文书公布。由于此前日本“无印良品”品牌方在被判决向中国“无印良品”品牌公开致歉的声明中,称自己商标被“抢注”,导致构成商业诋毁,被法院判决赔偿原告40万元。
  后浪推前浪,涉金额500万元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纠纷创新高
  2024年12月9日,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了申请人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和申请人无印良品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财产保全申请,裁定结果是对株式会社良品计画,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成都高新分公司的财产再500万元范围内采取保全措施。从通报出来的纠纷历程来看,此次涉案金额500万元也是达到了历史数据新高。
  冻结500万或将是个开始

  相关人士表示,综合上述的日本“无印良品”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二款: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同时又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之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倘若中方“无印良品”起诉求偿,法院会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判决,或许金额不止500万元。


责任编辑:赵娜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