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李欣欣 刘仁喜报道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2017年11月10日,四川省绵阳市召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污染防治工作新闻通气会,就绵阳市城区4个国控空气监测站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社会作以通报。绵阳市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截止2017年10月,空气质量指数在四川省21个地市州中排名第10位,位于甘孜、阿坝、凉山、广元、雅安、巴中等地之后。

新闻通气会现场
据记者了解,绵阳市城区共有4个国控空气监测站点,分别设置在富乐山、市人事局、高新区自来水公司、高水三水厂,采用每天连续24小时自动监测的方式,主要监测指标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一氧化碳六项。今年以来,截至11月8日,绵阳市城区环境空气有效监测311天,达标263天,其中优103天,良160天,达标天数比例为84.6%,在超标的48天中,轻度污染37天,中度污染5天,重度污染6天,超标污染物主要为PM2.5。今年的重度污染目前全部发生在一月份。进入11月,冬季雾霾气候来临,受区域性污染的影响,11月3日至6日连续出现4天的轻度污染。从11月7日开始转为良好。
通气会通报了绵阳市出现了连续四天轻度污染。通报说与去年同期相比环境空气质量虽有所好转,分析了造成近日空气持续轻度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五。一是近日出现的大雾和高湿度促使我市PM2.5浓度明显升高;二是受盆地升温及早晚逆温叠加影响,污染物不断累积;三是盆地的典型“回水区”或静风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四是夜间城区及周边道路大型运输车辆,特别是没有牌照、没有覆盖的运渣车数量众多;五是燃烧秸秆,焚烧固废的违法现象屡禁不止。
绵阳市相关部门就围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采取措施,一是强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发改部门严格把控准入关,“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市没有核准、备案任何一项产能严重过剩和高耗能行业的项目,在源头上控制住了污染。经信部门则严格执行退出关,落后和过剩产能必须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淘汰,全市顺利完成49家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二是推进“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按照“关闭停产一批,转型升级一批,环保改造一批”的治理思路,着力推进“散乱污”企业整治,现已关停企业311家,整改企业159家,正在整改企业1869家,自然停产73家。三是做好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全市在持续推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治理。实现了全市火电、水泥、平板玻璃行业烟气脱硝环保设施全覆盖;完成利尔化学、东材科技两家有机废气排放大户有机废气焚烧处理项目;完成348家加油站,2家储油库,158家油罐车的油气回收安装任务。四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压低燃煤使用量。全市于2015年划定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域,明令禁止在禁燃区内销售、使用各种高污染燃料;深入推进工业燃煤锅炉治理,完成绵阳城区10家工业企业19台燃煤锅炉(合计200蒸吨)的整治任务,主城区的大型工业企业已完全使用电、天然气等对环境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替代燃煤;深入推进城区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作,实施建成区燃煤锅炉清零行动。五是着力开展城区扬尘综合治理。建立建筑工地属地管理责任制度,落实工地“六必须,六不准”准则。以常规作业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形式对道路扬尘进行防控,将城区道路划级分档,按照分类不同,进行不同频次的冲洗、清扫。六是大力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积极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实施了黄标车限行管制,并将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组织开展机动车排放道路抽检,市环保、公安两部门联合开展了重型柴油车、出租车、渣土车、公交车、运钞车、洒水车的排放专项抽检工作,依法处置超标排放车辆。七是严防死守杜绝秸秆焚烧。全市将秸秆禁烧作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明确部门责任分工,明确保障措施,指导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八是创新环境监管机制。全市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落实网格长、网格员监管巡查职责职能,有效推进大气环境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各县市区、园区环境空气质量情况排名机制,真实客观地反映县域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任务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园区管委会进约谈,督促地方整改问题,推进地方改善环境质量。九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针对出现的重污染天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并根据对预案启动后的评估结果,及时启动修订工作,以更严的启动条件、更全的污染减排清单,不断完善响应措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责任编辑:李俊强)